记者观察网山西10月20日电(记者 关俊龙 见习记者 杨晶 徐雄飞 通讯员 张丹)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永济市银杏小学开展了以“同课异构”示范研讨课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数学组的各个年级围绕同样的主题,呈现了不同的构思,演绎了课堂的多样纷呈。

一年级

一年级李玺老师和张丹老师执教的是《前后》,两位老师都能结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

李玺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故事《龟兔赛跑》导入,整节课以故事情境串为主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前后,课堂条理清晰、过渡自然、环节合理,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位置关系,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张丹老师基本功扎实,课前交流语言富有亲和力,巧妙地导入新课,教学活动中把情境活动贯穿始终,引导自然、提问恰当,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课堂小结的儿歌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

二年级

二年级许世英和朱丹华两位老师讲的乘法口诀,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对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把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将“静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

许世英老师执教《7的乘法口诀》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让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更多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朱丹华老师执教《5的乘法口诀》,课堂上,朱老师利用复习旧知导入本节课,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景,体会5个数的简便性,渗透乘法口诀的必要性以及熟练记忆乘法口诀的重要性。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己总结乘法口诀,深刻理解口诀生成的过程及代表的意义,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创建了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把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年级

三年级李敏霞和徐伟丽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两位老师都让学生经历对搭配方法的探索过程。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徐伟丽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学会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课堂上,在探索、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关注孩子思维发展。关注个性化表达方式,使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展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李敏霞老师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马戏团的小丑要表演选服装”的情景导入,先让学生帮助搭配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然后由穿衣的搭配引入到食物的搭配衔接自然流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路线的搭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过程,借助动手摆学会有序思考,利用画图体会符号表示的简洁性,通过探寻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四年级

四年级祁桂丽老师和李革娟老师执教的是《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两位老师教学过程都注重了渗透数学思想,教会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学生将会终身受用。

李革娟老师这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激活了学生参与热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讲授新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初步感受算式中的规律,大胆的提出猜想,但是仅凭猜想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大量的举例、验证,才能证实规律的正确性,这一点渗透了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祁桂丽老师整节课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验证,无论是授新还是应用环节,都给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逐步学会迁移。课堂练习的设计,更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巧妙地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导性得到发挥,课堂气氛高涨,孩子们不再拘束,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智慧的舞台。

五年级

五年级冯文娟老师和王改艳老师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

冯文娟老师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理解概念本质为核心,教学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课一开始很多同学都从个位猜想,“个位数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这个猜测一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接二连三的质疑,得出结论后继续追问,为什么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让学生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课堂上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讨论—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王改艳老师在教学中,以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为主线,让学生从产生好奇到主动探索解惑,到最后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寻找并获得真知,并且引导学生究其根源。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伙伴,在关键之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在教师的支持中得到发展。

六年级

六年级胡艳丽老师和赵晓丽老师执教《生活中的比》。

胡艳丽老师由自己生活照片导入,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课堂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知识也讲的很全面,游戏比赛中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比赛又得出2:1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记分形式。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胡艳丽老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胡老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

“活而有序”的课堂,为学生通向成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赵晓丽老师勇于创新,大胆放手,利用自制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真正让学生通过探究交流,获取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赵晓丽老师如一个点拔的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让听课的老师真正领悟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绝妙。

课后,老师们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在异构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真正达到了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把“双减”政策有效地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实现减负提质,需要每一位教育人坚持不懈努力,在未来的教育路上,全体教师将不断地去探索,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