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月一日国庆当天,抽空专门去清华艺博看了“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本以为人会少些,没想到用爆棚来形容也不过份,展厅里人头攒动,几乎每件展品前都聚集着好奇和赞赏的目光,祖先创造的艺术精品,感动着的每一个人,男人女人娃娃白发老人,没有喧哗,没有跑动,没有议论。能听到只有讲解老师的声音,这是一场让人耳目一新的饕餮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继2019年“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成功举办后,这次,又给观众带来“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这是该大学联合山西省文物局,在校庆110周年暨艺术博物馆开馆5周年之际举办的又一精彩展事。

用饕餮盛宴来形容这次特展绝非过誉之辞,山西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这一,因此也是当仁不让的文物大省。华夏之华,我认为就是日出华旦之华,是东方喷薄之华彩初升令人激动的一刻。山西人历来低调,不事张扬,这来自于文化积淀丰厚的自信,也或许是早商方国文化留给人们的心理暗示之一,黄河汾水滋养的膏腴沃野之地,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文明诞生久矣,煌煌令姿美矣,国运汤汤长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青铜时代肇始殷商,历周春秋战国,此次特展所带给观众的数十件青铜器精品,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现将我拍摄的青铜器部分的精彩文物照刊如下,以飨观者。

一、商早期圆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饕餮纹圆鼎,立耳圆拱形,深腹,圜底,空心柱状足。其中一耳与一足呈一直线,腹上部饰一周简单的饕餮纹带,无地纹。足饰饕餮纹。这是前庄村发现的一批青铜器中的一件,整体造型壮硕古朴,纹饰简洁,具有商代早期的典型特征。是山西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铜器。从铜鼎底部残留的烟炱痕和位于黄河北岸分析,当为“祭河”之物。

二、商晚期夔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鼎三足短粗古拙,双耳与口沿打磨精细,细密云雷纹与宽大夔纹形成较强烈的视觉感受。

三、商晚寝孶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商代的寝孳方鼎,出土于曲沃县曲村西周墓地。从青铜铭文分析,它是商王康丁赏赐侄子寝孳的铜鼎,用于祭祀寝孳的父亲禀辛。出土于西周的墓葬中,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墓主人对这件方鼎十分喜爱,抑或显示了商代艺术对西周的影响?

四、商晚三鱼涡纹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涡纹是流水旋涡的图案化,人类逐水而居,对水的观察最为深刻,中央以涡纹装饰,周边三鱼逐流而动,增强了动感,极富生活情趣。

五、商晚直线纹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敞口,宽平折沿,斜弧腹下收,高圈足。沿下有三个穿系,圈足上部有三圆形镂孔。直线纹饰在中国青铜器装饰纹样中不多见,从器型到纹饰都带有西亚风格。

六、商晚夔龙纹兽形铜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指盛酒器,筹指行酒令。这件宛若蹲兽的“兽形觥”,20世纪后期出土于灵石县旌介村一座商代贵族墓中。兽形觥以雷纹为地,三层花纹交错装饰,立体感极强。兽首形象怪异,浓眉大眼、张口露齿,表情狞厉,应当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形象;首尾间有一条“S”形缝隙,器盖可向上打开;尾部浮雕羊头,并自然形成器物的手柄;臀部有两耳竖起的兽面。兽形觥周身出现多处动物纹饰及造型,显示出商代绝伦的青铜艺术魅力,既具有商代晚期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因素,是山西商代方国文化的代表器物。

七、商晚夔纹斝(ji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身云雷纹间饰乳丁,三足粗壮外撇,器形稳重敦厚,祭祀用礼器。斝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它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来,流行于商晚期到西周中期。

八、商晚雷纹铜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商晚云雷地乳丁纹铜瓿(b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敛口,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双弦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或羊首),肩饰目雷纹组成的夔纹,腹部饰斜方格云雷地乳钉纹,圈足饰雷纹。通体光亮如新,纹饰细腻规整。

十、商晚饕餮纹铜铃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代云纹铃觚,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庄,它通高31.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8.4厘米,呈大喇叭口,细长腹,束腰,平底,下接小喇叭口,高圈足。这件觚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在它的底部内足中系有一个小铜铃,觚动时铜铃就叮当作响,这是受到当时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一大特征,所以这件珍贵的云纹铃觚正是研究商代我国北方边疆方国文化和民族交流的重要实物之一。

十一、商晚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商晚兽面纹龙首提梁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兽面纹龙首提梁卣于1959年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村。卣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人用来祭奠祖先和神灵的酒器,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这件提梁卣,整体器形椭圆而扁,扁条形提梁两端作龙首形,装饰有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蝉纹等组成倒置兽面纹,圈足饰一周云雷纹。有趣的是,造型中的兽面是上下颠倒设计的。

十三、西周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四、西周南宫姬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的明代宣德炉器型之一冲耳炉,其造型直接取自宋青瓷三足炉,而其源头则溯源于此类型之青铜鼎。

南宫姬鼎出土于山西曲沃县的曲村墓地,是晋国的中小贵族的墓葬区。这个墓葬就出土南宫姬鼎,当时出的两件是一对。出土南宫姬鼎的这个墓葬,它是西周的成王时期,也就是西周早期的一个墓葬。曲村墓地M6081发现的这两件南宫姬鼎,形制极其相近,铭文内容均为“南宫姬作宝尊鼎”,无疑是同一批次生产的器物。这两件鼎,束颈、腹部圆扁,底部近平,三柱足细长。其中,尤以极为圆扁的腹部引人注目。根据共存器物来看,两件铜鼎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

南宫姬这种类型的束颈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代流行的一种束颈圆鼎,但殷墟所见的这类圆鼎,器体厚重,腹较深,口径与腹深比值较小;而南宫姬鼎口径明显大于腹深,比值较大。这是这两类鼎最为显著的差别。因此,不能将南宫姬鼎和中原地区流行的这种器体厚重,口颈与腹深比值较小的圆鼎相比。

尽管像南宫姬鼎这种形制的鼎在中原地区特别少见,如果将目光投向长江流域,我们还是可以找出形制上接近的器物。

南宫姬鼎从形制到铭文,都显示了早在西周早期曾国与晋国已有密切交往。两国作为周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十五、西周饕餮纹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鼎内似铭以“伯作鼎”三字,此器名伯作鼎更好。

十六、西周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七、西周倗伯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八、西周霸伯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九、西周兽面纹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春声,50后,笔名齐庚,号宜斋主人、汉风堂主人。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历史上首部压胜钱大辞典《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为《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中国旅游报》及《中国收藏》、《收藏》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40余万字。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客座教授,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北京炎黄艺术馆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