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

刷脸支付、刷脸门禁、刷脸解锁……

刷脸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但与此同时

一些不法分子却窃取人脸图像用来牟利

一张静态的半身照

经过特殊的软件处理

就能够变成一段视频

而这样一段视频

就可以冒充人脸识别的图像

据央视网报道称,日前,警方在安徽合肥和山东青岛两地同时行动,抓获了一个犯罪团伙的8名嫌疑人,该团伙就是专门伪造人脸识别的。

 谁在偷刷你的脸?央视最新曝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谁在偷刷你的脸?央视最新曝光

据该犯罪团伙的一名嫌疑人交代,由于国家规范手机卡的使用,所有手机卡都需要实名认证。一些不法分子对手机卡需求量巨大,嫌疑人也因此动起了歪脑筋,伪造他人的人脸视频来通过注册认证。

而在网络上,有不少专门贩卖这些资料的人员,他们被称为“料商”。

犯罪嫌疑人马某称:“有的便宜的有几毛钱,有的贵的也就一块钱”。

从一开始的个人信息泄露,到在网络上被以几毛钱的价格进行兜售,再到伪造自己的人脸进行认证,很多受害人对此是一无所知。

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后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彻查这些不法商贩,然后查清源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目前没有法律具体规定谁有权采集我们的人脸信息。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在法律层面上尽早明确,避免出现商家随意收集用户人脸信息的情况,或‘不刷脸就不提供服务’的霸王条款。”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款APP还存在着随意收集人脸数据信息的情况。

为了防止人脸信息被盗用,很多网络平台都启用了动态识别机制,没想到,“照片活化”工具应运而生。通过这种工具,简单的人脸照片,可以被修改为执行“眨眨眼、张张嘴、点点头”等操作的人脸验证视频。

人脸数据、“照片活化”工具在网络平台待价而沽,甚至还附带有全套操作教程,这样的局面令人细思极恐。

身处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庸赘言。黑色产业链中兜售的人脸数据不只是单纯的照片,而是绑定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一系列敏感数据的“资料包”,是谁将个人信息打包销售?

有卖家透露,自己售卖的人脸信息来自一些网贷和招聘平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越来越多商家“理直气壮”搜集人脸数据的时候,商业应用的原则和边界在哪里,个人信息应该如何保管和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那么,在商家纷纷热衷于采集人脸数据的过程中,是否满足“合法、正当、必要”的基本条件呢?答案似乎不容乐观,因为有些采集并无必要,有些悄无声息地采集甚至连“合法”和“正当”都无法满足。

明年将施行的《民法典》,对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范畴进行了专门说明,生物识别信息被纳入其中。除此之外,正在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也应对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的保护作出安排。谁能收集人脸信息、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满足什么条件、如何进行数据管理、承担责任追究……这一切,都需要明确的说法。无论如何,个人生物信息都不能沦为任人撕扯的“唐僧肉”。

综合 | 央视网 快科技 红星新闻 海报新闻

编辑 | 邹振民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