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10月26日消息(记者唐磊 见习记者潘可鑫)穿过古色古香的后宰门街,记者来到一家仅有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一个个兔子造型的泥塑。这家工作室的主人名叫杨峰,他是“兔子王”新一代制作人,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把济南特有的元素融入到“兔子王”的泥塑中,用泥塑诠释济南的泉水文化。

杨峰绘制“兔子王”(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兔子王”的历史可不算短,早在明朝末期,北京、济南等城市就开始有艺人用泥塑的形式把兔神的形象表现出来,后期经过不断改进,就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兔子王”。

“兔子王”作品(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杨峰介绍,“兔子王”最初的创作灵感是源于书本中一句话:“别人做得再好,我们也不去模仿,各家保持各家的特色。”所以“兔子王”作品从最初诞生就已经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杨峰在原有作品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又加入济南特有的泉水元素,包括泉水景观、泉字的脸谱以及72泉系列咏泉诗文、篆书的泉名印章等。“通过这些物品,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它背后的文化,这是我们创作的初衷。”杨峰告诉记者。

杨峰绘制“兔子王”(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别看“兔子王”只有巴掌大,但它的制作工序可并不简单,需要先把泥土进行制、揉泥等,用纸、笔把脑海中的构思表现出来,通过泥塑工具先塑造一个原始形体,“这个在过去行话中称作‘子’,”杨峰说。接下来,在“子”的基础上再做模子,翻模之后的成品用泥巴做成一厘米厚的泥片。印制有不同的形式,传统的是手工印坯,就是把泥片放在模具中,用手指按压,使泥片跟模具能紧密结合,这样一些细节能印制清晰。一般的作品只需要前后两片模就能完成,合模后用泥浆或泥条把前后两片泥片紧密结合在一起。烧制之后把作品从模具中取出来,晾干之后涂白底色,最后再经过分布上彩,这样“兔子王”就制作出来了。

“兔子王”作品(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杨峰介绍,他最初接触“兔子王”是源于喜爱,从事了这个行业之后对“兔子王”有了更深的认识。杨峰说:“‘兔子王’对这个城市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很多老济南人对‘兔子王’有很深的情感,我希望它不要从城市文化中消失。”他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应该逐渐走向衰弱,“应该通过更多人的努力让它重新焕发生机,重新兴盛起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为人们、社会生活提供服务,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