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59年,达尔文《物种进化》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进化理论。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都是有限的。

为了存活下来,占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自然界中的生物只能不断进行演化,最终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活了下来,不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惨被淘汰。

在环境的变迁中,这些存活下来的物种还会随着环境进一步的进行演变,也会再次有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生物学家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动植物都是按照物种进化论的观点进行着演化和发展。比如说长颈鹿,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生物,成年的长颈鹿可高达6至8米,就算是刚出生的小鹿也可达1.5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尔文与物种进化论

从现存的化石中可以发现,在远古时代,长颈鹿的体型较小,四肢和脖颈都比较短。后来地球环境不断变化,它们生活的区域演变成了气候干旱炎热的非洲热带、亚热带稀树草原地带。

生活在这里的植被,除了连续高大的禾草之外,就是呈伞形的、树叶集中在上层的高大树木。长颈鹿虽然是草食性动物,但是却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鲜嫩的树叶为食。

为了吃到树梢上的嫩叶,长颈鹿只能在演变过程中不断伸长脖颈,最后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模样。这就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做出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古长颈鹿复原图

过度进化的物种

自然界中,很多动植物的进化都是如同长颈鹿一般,出于生存的需要,做出符合环境的改变。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动植物想要适应环境的心态太过强烈。

它们在这一过程中做出的改变太过激进,最终就变成了过度进化。进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但是过度进化却还是为这些动植物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鼹鼠以蚯蚓等爬行类动物为食,为了找寻到更多的食物,它逐渐进化出大而外翻的前掌、强劲有力的利爪、矮而扁小的骨架,最后,它的整个身体都变得非常适应地下掘土的生活,这是有利的物种进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进化

但是,鼹鼠白天居住在漆黑阴暗的土壤中,夜晚才会出来不是昆虫,因为长久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视力对于鼹鼠来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演变的进程中逐渐被舍弃,最后它的视力完全退化,不再具备白天走出洞穴的能力。由于视力的退化,对鼹鼠来说,阳光变成了伤害它们的利器。

一旦鼹鼠长时间接触阳光,神经中枢就会紊乱,体内各个器官也会失调,严重的甚至会死亡。除了鼹鼠的视力是进化过度的结果外,鸵鸟的翅膀同样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鼹鼠

鸵鸟的祖先也曾经是一种能够翱翔高空的鸟类,但是鸵鸟在进化过程中放弃了对翅膀的进化演变,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腿上,最后进化出粗壮有力的后肢,适于奔跑或疾走。

从此,鸵鸟放弃了天空这一片领域,成为了走禽类的代表。其实,进化过度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动物当中,植物同样也会出现这一现象。比如,号称“海鸟杀手”的腺果藤,就是植物过度进化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鸵鸟

什么是“捕鸟树”?

腺果藤,是藤状灌木中的一种,绝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主干,植株比较矮小,一般不超过6米。腺果藤的树皮呈褐绿色,树枝呈下垂状,树枝上长着5至10毫米长的粗刺,树叶多是椭圆形或者卵形。

腺果藤的花期为1-6月,结的果实呈棍棒形。这些果实最长可以达到14毫米,最短的果实也有4毫米。结果之后,腺果藤的果实上会分泌出一层厚厚的黏液。

最初,这层黏液的作用是方便鸟类传播腺果藤的种子。腺果藤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多生长在西印度群岛、美洲的中部和南部以及太平洋西南部的海岛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腺果藤果实

从表面上看,除了短短的粗刺外,腺果藤对栖息在它树干上的鸟类没有任何的威胁。但是这样看似温和无害的植物,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了海鸟重重一击,以致无数飞鸟埋身腺果藤树下。

腺果藤上出人意料的神秘武器,就是它结果之时,在果实上分泌出来的厚厚的一层黏液。海鸟栖息在树枝上时,在黏液的帮助下,果实就会悄无声息地粘在鸟类的羽毛上。

随着鸟儿在树枝中穿行,黏在羽毛上的果实越来越多,最后因为负重过度,鸟儿无法飞行,只能停留在树枝上被活活饿死,或者跌落树干被摔死。因为很多海鸟葬身腺果藤树下,人们生动形象地把腺果藤称之为“捕鸟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腺果藤会捕鸟

捕鸟树是如何被进化带偏的?

自然界中,植物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和途径才能把种子传播出去,进行后代繁衍。比如,蒲公英的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

风一吹,这些绒球就会带着蒲公英的种子吹到其他地方生根发芽,这就是风力传播植物种子的方式。

豌豆的豆荚被太阳晒干变黄后,豆荚会自动向外迸裂开来,里面的种子也会被弹射出来,落到地上,这种传播方式称为自体传播。

椰子成熟后,椰果会掉落到海里随着海水飘向远方,在其他的海岸上生长出新的椰树树苗,这就是水利传播。除了这三种传播方式外,部分植物还会借助动物把种子传播出去,比如苍耳、鬼针草、松树、板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公英依靠风传播种子

捕鸟树传播种子,主要采取的就是动物传播这种方式。在最开始的时候,海鸟在海面飞累了之后,会寻一处合适的捕鸟树树枝栖息休息。

短暂的休憩之后,鸟儿带着捕鸟树的种子飞向海岸或者其他海岛,把捕鸟树的种子撒向远方,这本来是最理想的模式,也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循环关系。

但是,捕鸟树大多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岛上,这些海岛的面积并不算大,环境恶劣,经常会出现狂风暴雨的情况。如果黏在海鸟上的种子不够牢固,很大可能会被海风吹入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腺果藤果实

届时最后这些种子在海水的浸泡下无法存活。为了把种子传播到远方,也为了侵占其他区域的生存空间,捕鸟树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果实的黏性。

最后果实粘在鸟类的羽毛上,不再会被风轻易吹落到海中,但同样的,鸟儿也不能再轻易把种子从自己身上脱落下来。捕鸟树利用果实的黏液捕捉昆虫,再利用这些昆虫吸引海鸟。

又累又饿的海鸟停穿行在枝干中寻找喜欢的昆虫,却忽视了树木给它带来的威胁,当进食完成后才发现,过多的捕鸟树果实黏在羽毛上,无论怎么都无法挣扎下来。

最后,海鸟因为负重过大走向死亡,而捕鸟树也因为海鸟死亡而无法把种子传播到其他地方。这就是自然中的物种被进化带偏的实例,在人类的眼中腺果藤已经变成了“杀鸟为乐”、忘记传播种子的可怕植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腺果藤果实黏性很大

捕鸟树最后的命运会怎样?

因为捕鸟树的过度的进化,捕鸟树和海鸟的关系从最初的互惠互利变成后来的互相伤害——海鸟死亡,海鸟身上的种子也无法传播。

如果这种恶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捕鸟树最后会走向怎样的结局呢?第一种可能,由于携带种子的海鸟死亡,捕鸟树的种子没有办法传播到其他海岛或海岸上去,只能在母株捕鸟树生长的海岛上生根发芽。

但是海岛的面积狭小,能够容纳的植被是有限的,所以新生的捕鸟树只能与母株捕鸟树竞争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失去了种子传播的途径,就相当于失去了繁衍后代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腺果藤果实拖累的鸟儿

捕鸟树只能在小范围内存活,相互之间还要竞争资源,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捕鸟树数量会变得极少,稍微遇到点天灾人祸就会出现濒危,甚至是灭绝的可能。

当然,如果捕鸟树的果实失去了黏性,同样也无法把种子传播出去,最后还是要走向灭绝的命运。于是,出现了第二种可能——捕鸟树改用其他的种子传播途径。

为了把种子传播出去,捕鸟树的果实粘度继续增加,最后黏液可以把果实牢牢包裹住,不被海水侵蚀。在狂风的帮助中,捕鸟树果实被吹入海里,像椰果一样随着海水飘向远方,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腺果藤果实

第三种可能性,随着物种演变,某一种鸟类会进化出能够挣脱捕鸟树黏液的能力。这种特殊的鸟类可以自由地在捕鸟树上休憩捕食,而不被它困死,捕鸟树为了把种子黏在这类鸟的羽毛上也会继续加大黏性。

最后,只有这种特殊的鸟类可以在捕鸟树上自由穿梭。捕鸟树和这种特殊鸟类的关系变成了最接近互利互惠的理想状态。当然,动物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要经过数万年的光阴,而这数万年里捕鸟树会不会出现其他变化我们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腺果藤果实拖累的鸟儿

人类要不要进行人为干预?

腺果藤变成“杀鸟为乐”的捕鸟树,这样的结局是残忍的,但是人类不能进行人为干预,不能把被捕鸟树果实粘住的鸟拯救下来。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人类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捕鸟树大多分布在四面环海的海岛上,要在茫茫大海中精准地找到这些海岛,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被捕鸟树“杀死”的鸟类并不是濒危动物,所以,这项工程的付出和回报是不对等的,不值得我们去做。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要做的事情是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腺果藤果实

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怜悯心而肆意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大自然有自己的生态链,每个物种都是其中的一环,如果我们肆意破坏其中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身处其他环节上的物种就会遭受威胁。

这就跟《动物世界》的拍摄者们,不会为了救一只小羊羔而驱逐甚至猎杀狼群是一样的道理。

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现代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存活下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随着环境不断进化,有些物种的进化是合理的,比如长颈鹿脖颈的进化。

有些物种则出现了过度进化,比如捕鸟树黏液的进化,过度进化不仅会给动植物本身造成威胁,有时候也会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但是,无论怎样,自然界总是会在竞争中保持平衡,这不是人类能够干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腺果藤果实拖累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