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的昌宁县漭水镇,随处都有金灿灿的稻谷装点在绿水青山之间,稻谷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洋溢,农耕文明独有的味道,醉了人的心田。
站在昌宁至耈街二级公路边俯瞰漭水坝子,山脚的村庄包围着金色的农田,蜿蜒的小河如玉带般缠绕田间,“生态美、环境美、集镇美、乡村美、山水美”的怡人画卷尽收眼底。
漭水坝一直保持着稻麦轮作的传统农耕习惯,这个曾经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却无意间成为了“亮点”。近年,漭水镇依托水系联通项目,围绕“水系+文旅”主题,对漭水河、响水河进行河道治理,新建了河水净化湿地和集诗词、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滨河景观大道,建起了康养步道、生态叠石护岸和石牛文化拱桥,既美了乡村又保护了农田,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花海扑面、稻香蛙鸣”全新农耕文化形象,展示着绿水青山间的乡愁之美。
针对农民原粮因价格低、品质参差不齐带来的收益低、种田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漭水镇引进昌恒农业公司,通过推广种植有机稻、种植文化彩稻,养殖稻花鱼,发展观光休闲特色农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服务组织发展”的多方共赢。今年,共种植有机稻1000亩,养殖稻田鱼500亩,有机稻亩产量520公斤以上。
因为人均耕地少,漭水人对耕地格外珍惜。正因为如此,在梯田加速变旱作的形势下,漭水依然保留了许多种植水稻的梯田。特别是位于澜沧江峡谷深处的阿背寨梯田,成为了大山里留存不多的乡愁印记。远远看去,梯田就像是一个颜料盘,又像是一个金色的琴弦,在大山里描摹着唯美的画面,弹奏着动听的丰收曲。走进稻田间的田房,烤一罐农家小罐茶,和着谷香慢慢品味,悠悠里的乡愁味道,依然是那么浓酽。
明德村的大河坝,河不大、坝很小,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洼里,却藏着一幅农耕文化的美图。清冽的山泉在小河里欢歌,一丘连着一丘的箐田里,成熟的稻穗低着头,等待农人来开镰。间杂于其间的玉米地、鱼腥草田,用暗红、翠绿,添上恰到好处的装点。伫立小河边的锁水阁,静静地享受着美好的季节。
近年来,漭水镇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立足山多地少的实际,把有限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补齐相关的技术、机制短板,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的同时,也在大山之间守护住了一片片乡愁家园。
“漭水将始终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大力种植有机稻、养殖稻花鱼等方式,发展粮食产业,保障好粮食安全,同时打造田园风光,把文墨漭水打造成为乡愁之乡,用农耕文化留得住乡愁。”漭水镇党委书记李光明这样描绘出漭水更美的明天。
云南网通讯员 吴再忠 施应发 赵安邦 摄影报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