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逐渐入冬,路上的行人都换上了厚厚的衣服,一些怕冷的小伙伴说不定已经拿出了过冬的棉服,盖上了厚厚的被子。
现在保暖的产品层出不穷,保暖的装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黑科技”的产品,说是这种材料制成的衣服又保暖又情报,但效果也是因人而异,不过也有很多人说这就是个噱头,到头来还不如传统的棉花来的暖和。
的确,棉花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保暖性和实用性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时它又是天然产物,不仅穿着起来十分的放心,还能够大量的推广和使用。
虽然棉花历史悠久,但是它很晚才传入的中国,在没有棉衣、棉被的时代,古人究竟是如何度过寒冬的呢?
棉花的历史
有人说,早在公元前一万两千年左右,就有埃及人开始使用棉花。实际上,真正有资料和证据作为依据的,已知最早的时间大概是在七千多年以前,才开始出现使用棉花的迹象,而且那时的棉花很大概率还是野生的。
这样来看来看,相比于水稻谷物的时间,棉花的确要短暂不少。
来到公元前三千年,南美地区、印度地区包括埃及人都已经能够种植棉花。
而中国最早有关于棉花的记录,大概是在《尚书》中,那时是战国时期,他们只是纯粹将棉花当作花草来观赏,一方面也是因为还没有掌握纺织技术。
直到西汉时期,阿拉伯的棉花纺织技术传到国内,才开始出现一些棉花的纺织品。
但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开始大量种植,所以相应的纺织品极其稀少,基本只有皇亲贵族之间才会使用。
大约是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边疆地区才开始大量的种植棉花,只是还没有大量推广普及。
所以在汉魏时期,棉花还只被称为是“织贝”,到了南北朝又变成了“吉贝”和“木棉”。
这时在汉字中,还只存在有带“丝”字旁的“绵”,真正有“木”字旁的“棉”出现都是从宋朝开始,也就是那时候棉花才被真正大量的传入到内地。
因为棉花的大量种植,加上非洲棉的出现,丝绸品逐渐被取代,棉花也终于走向大众和百姓的家中。
既然在宋朝之前都没有出现过棉被等物品,那么在漫漫长冬,他们又是依靠什么来御寒的呢?
古人避寒的智慧
- 皮毛
其实除了棉花以外,能够用来御寒的天然布料衣服也并不少。
比如早在原始部落的时候,他们便会用捕猎回来的动物的兽皮制作衣服,遮羞避寒,因此,其实动物的皮毛也是一个天然的辟寒神器。
寻常百姓用不起昂贵稀罕的,但是也能够用一些羊皮、狗皮等制作冬衣。
相对有钱有势的富裕人家,他们能够抓到寒冬之地的狐狸,制作又漂亮又暖和的狐狸皮,也能抓到珍贵的银鼠,制作成昂贵的貂皮大衣。
因为动物的皮毛很是珍贵,制作不易,最常见的皮毛也比较昂贵,所以古人也十分爱惜自己的皮衣。
当年魏国魏文侯出宫巡查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位在寒冬背着柴火,反穿皮衣的人,魏文侯看到还十分疑惑,结果那人回答说,他只有这么一件皮裘,干活的时候很容易把皮毛磨坏,害怕毛会掉光,所以才反着穿。
- 纸衣纸被
除此之外,纸也能总做成衣服用来保暖。在唐宋时期,造纸业尤其发达,他们利用楮树坚韧耐造的特点,用它的韧皮纤维制造出来了楮皮纸,它不仅耐磨耐折,还有保暖的作用,集市上出现的纸衣纸被就是用这种纸做的。
因为它的成本很低,制作起来并不费劲,所以也是大部分百姓出门的最佳选择,被称为是“纸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钱人家都用它来保暖。陆游就曾收到过好友朱熹给他捎来的纸被,所以就写了这么一首诗答谢友人的关怀。
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於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太平广记中还有记载,一些贫苦人家,常常会捡集市上别人丢弃的鸡鸭鹅类的羽毛,回来清洗干净后,往自己的棉被中缝制,用来保暖。
那些中原的人见了还会到处传播作为笑谈。但如今我们再来看,这不正是与如今的羽绒服有异曲同工之处嘛。
- 用火取暖
火是在人类的普遍认知中,一个十分温暖的东西,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被广泛使用。所以火炉、火坑也是作为室内一种很普遍的取暖方式出现的,无论是皇族还是普通百姓的家中都很常见。
汉代的皇宫中就设置有专门的温室殿,也被称为是“椒房殿”。宫殿内的墙壁上会涂上泥土和花椒花朵制成的粉末,再挂上华丽的锦绣和羽帐作为装饰,不仅满足了保暖的需求,还修建的十分好看。汉高宗之后,“椒房殿”便成为了皇后的寝殿。
小结
当然,除了上述介绍的这些以外,古人为了御寒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一些穷苦人家还能够穿着麻衣,再不济,也能利用周围的沙土,用火焰烤烫之后缝进袋子里,传递热量,就像是古代版本的暖手袋一样。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也真是不容小觑,为了避寒竟能够想出五花八门的法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