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侯力华“临危受命”接到西湖大学这个项目。那一年,他62岁,在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做过399个建筑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侯力华已经退休,但仍在清华大学负责一些重要项目的后期服务工作。听说可以从零起步建设一所全新的大学,这位老建筑师的热情迅速被点燃。他欣然接受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委派,出任西湖大学基础建设部副主任。

孤身一人直奔杭州,这位清华老建筑师就这样成为一名“杭漂”。

他说,这第400个项目,很可能会成为他此生的标杆。

一座桥:连接建筑与师生

最初来到西湖大学时,侯力华主要参与前期工作,负责云谷校区一期项目的设计管理。

“西湖大学要成为百年名校,就必须建设百年校园。我的理解,这个校园在建筑形式上,在空间使用上,在结构的合理性上,在建筑的前瞻性上,都要对标国际一流大学。”侯力华说。

回想起最开始的场景,侯力华觉得就一个字:忙!“忙到连西湖都没有时间去。除了正常工作日以外,周六周日也经常要加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段时间,他虽然人在云谷指挥部工作,却又需要同时兼顾西湖大学学校方面的工作。于是,接踵而至的“会议”成了他的工作日常。“有指挥部的会,设计院的会,还有学校各部门组织的会……每一个会议都很重要。”

在侯力华看来,前期设计分为四个阶段: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一旦方案设计阶段确定后,就进入了初步设计阶段,这时就要把西湖大学的具体使用需求,“放置”到每一栋建筑里面去,包括面积要求、空间要求以及一些功能要求。

这其中的“重难点”,是西湖大学的校区建设也与其他的建筑建造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内很多相似的建筑都是“人适应环境”,而在西湖大学,则是“建筑适应人”。

但这却是侯力华感到最有意思、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他把自己看作一座“桥”——基于多年来的建筑实操和对于教育科研的理解,他就像是学校与建设单位之间的一座桥梁,把校园的各处空间,与将来使用它们的师生需求相结合,努力实现“以人为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学校的空间是为将来到这里工作的科学家、老师、学生服务的,每一位科学家的想法、习惯和对空间的细节要求都不一样,让科学家更好地在其中做科研很重要。并且,西湖大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它的需求会随着科学家的不断到来而不断改变,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直做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云谷校区2万多张图纸,就在这样的反复推敲中不断地修改,一点点落实。一些重点子项目的图纸前前后后甚至修改了八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卷尺一个手电:在我的手里少留遗憾

建筑行业有一句话,叫做“建筑是遗憾的艺术”。意思是建筑一旦建成,就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比对最初的理想,建筑师往往会对最终的作品有所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这第400个项目上,侯力华与他的同行们竭尽全力,想让“成品”的遗憾之处少一点、再少一点。

一顶安全帽、一个卷尺、一个手电筒,侯力华每天游走在各个工地上,努力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建筑物的层高。其中,学校的科学实验室,都是按照最高的工业建筑标准来完成的,在空间设计里,教研楼1楼的挑高是7.2米,地下室的层高是6.9米。这样的高度,可以满足将来学校各种各样的实验需求,确保再“大”的实验仪器,都可以进行安装。

云谷一期有十几万平方米的地下室,很多实验室正是在这些地下空间里面。但是这块地的整体地势相对较低,周围的水位超过了地下室。地下室的变形缝势必会受到水流的挤压而发生变形。遇到这种情况,施工方会在地下室安装橡胶止水带。但侯力华说不行。“普通的橡胶止水带在这样的环境里能用多少年?我不敢保证。”他建议把橡胶止水带全部换成紫铜止水带,尽可能不给实验室留下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湖大学的建设标准特别高,不仅要求设计上有长远考量,在建造所选的材料和工艺工法上也要努力做到少出毛病、不出毛病,让百年以后的校园,依然能满足西湖人的需求。”侯力华说。

“杭漂”四年: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侯力华在杭州的家,就在云栖校区行政楼顶层。一张床,两把椅子,吃饭就蹲在茶几边。

这个临时的家,他一住就是四年。

事实上这一次“迁徙”,对于这位北方人来说并不是那么“适应”。

侯力华回想起刚来杭州时感叹:“工作上的困难和辛苦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没想到气候和饮食的差异这么大。我一直生长在北方,北方气候相对干燥。而杭州有时候下雨一下就是一个月,湿度很大。年轻人可能适应性强,我年纪大了,总觉得不舒服。”

天气之外,还有一件让他头疼的事,便是不习惯南方一日三餐的饮食。这件事靠他自己解决不了的,最终还是妻子心疼他,一咬牙跟着他一起做起了“杭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力华下班很晚、不规律,妻子总是等他回来一起吃饭。并且每天会询问侯力华下班时间,等他出发往家走了,算着时间开始做饭,用养生壶在屋里熬点稀粥,端着晚上打的菜到洗衣房的电磁炉上热一热,从冰箱里拿出早晨买的包子,边蒸边等老伴回来。

知道侯力华爱面食,妻子在买早饭时多买些包子、烧饼,留一部分到晚上给他解解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应对江南的气候,妻子也有“妙招”。在他们的宿舍储物柜里,摆满了“法宝”——各类五谷杂粮:百合、莲子、薏米、红小豆、绿豆、小米、香米、大米、花生、红枣,等等。当杭州夏日炎炎,妻子就熬上百合绿豆粥,在里头放点莲子,解暑也去火。如果天气阴雨连连、湿气重时,就放红豆和薏米煮粥,可以祛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秋天,杭州的雨水也算不上少。不过现在,侯力华淡定了,他看了一眼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说:“我现在已经没问题了,天气热、天气潮都没问题了,已经适应了。”

10月23日,就在云谷一期二期交付启用仪式上,三期也正式开工。66岁的侯力华依然决定留下来,继续当好“一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侯力华眼里,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建设的过程,正像一个细胞在不断地往外分裂;每一个散落在这空间中的建筑,都有它的合理性。最终,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校园。

他要为云谷划上一个完美的句点,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因为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造一座流传百年的校园,同样也是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