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 刘会娜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日前公开发布,为全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绘制出总体“施工图”。另外,农业农村部集中就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数字农业”、“数字农村”有关建议进行答复中表示,下一步将编制《“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

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可以精准地建立农产的生产销售监管体系,信息互通和共享,提高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农户收益,进而降低贫困率,促进消费,增加农户福利。

从原理上来说,数字农业是基于“信息论”和“维基经济学”的“精准农业”,依靠数字信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摆脱“靠天吃饭”,将数字化的数据应用于土壤检测、气候预测等农业生产管理环节,为农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专业的建议,制定精准灌溉、施肥、等种植管理环境,实现农业从机械化到数字化的转变。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起步比较早,再加上农村人口密度较低,为规模化、无人化的推进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他们数字农业领域提供了许多先进经验。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Climate公司,该种生产模式,让美国依靠1%的农业人口实现国内粮食充足并可以出口他国。南非的Natfirm温室项目,更是通过精准农业经营模式,使得蓝莓生产商在气候不佳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高产、增产,同时节约水资源和营养肥料。

除了科技方面的融合,加强政企合作,发挥各主体作用也同样值得学习。政府通过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的建设,并依靠数据的共享性,利用数据创造价值,拓展价值。比如德国政府曾经补贴大企业研发数字农业技术,软件供应商利用相关技术,收集作物光照、水分、营养状况相关数据并进行共享,机械制造商又通过数字化技术和配套技术,实现作物播种收割的全自动化,不仅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供应,并促进农业全生产过程向智慧化转化。

同时,数字农业除了会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主体带来改变以外,还将对农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一种涉及核心理念的从根源上的重塑。数字农业让即时的“以销定产”变为可能,缩短了农业生产决策的时滞,解决了农业“蛛网模型”的弊端。

具体而言,数字农业利用信息网络的实时性,建立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户与供应商的实时沟通和信息传递,并可以通过建立联盟的形式实现持续的合作,改变传统的“以产定销”,通过“以销定产”的形式,减少供销渠道不通畅带来的产品滞销,农民损失,提高农户效益的同时,为产品需求者提供高品质产品,提升产品购买满意度。代表性企业是英国大型零售商巨头Tesco成立的农业集团,通过农超联盟对接产业链订单的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规定产品规格和价格,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了产品的销售的持续性的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户收益,降低了不确定性风险。

数字化带动农业发展,我国数字农业的“蹊径”

与国外数字农业的建设方式不同,国外是从农业出发再去融合电商等互联网经济模式,所以主要的生力军都是农业企业,而我国则不同,我国现代化农业起步较晚,而数字经济赛道则走在前面,所以我们建设数字农业的企业更多的是电商,他们依托其在数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用数字手段赋能传统农业,借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来激发农业的转型活力。

有从农业普惠金融出发的。基于电商平台供应链,电商巨头依托大型电商平台海量数据和客户,为“三农”问题,提供投资、销售、理财等金融服务,比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就分别以农村电商为切口开展农村数字金融普惠活动。阿里旗下的蚂蚁不仅成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启动了千县万亿的计划,而且通过并购和参股“三农”相关金融机构,开展了熟人借贷、产业链产业金融、数字平台三种惠农金融服务模式。

还有从农业产业链出发的。基于农业产业链,发挥产业链中传统三农服务商的产业链中的市场优势,实施网络战略并依托市场地位向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融合,通过提供支付、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开拓数字普惠金融,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比如大北农集团,通过开拓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建成了以数据、电商和金融三大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并通过“智慧大北农”建设打造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全产业链条线上线下大循环,利用普惠金融,实现了产业链向金融的转化,并建立起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在农村扶贫方面,数字经济也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包括京东金融农村的“数字农贷”,针对鸡肉养殖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仅给农民授信,免担保押金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为农户提供风险管理,通过订单对冲市场风险,降低市场波动对农户收益的冲击。还有许多P2P互联网借贷平台,网贷平台与农业实体企业合作,根据农业产业链条的特点和需要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缺口,诸如宜农贷、农发贷、翼龙贷阿里巴巴淘宝村合伙人、中和农信的线下熟人等平台,通过爱心出借或非扶贫的出借方式,实现资金从出借人到借款人之间的对接,,实现资金的造血和可持续扶贫脱贫。

发展数字农业要差异化发展,避免趋同

的确,目前我国数字农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环境也都得到了改善,而且还完成了全面脱贫,让农村成为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沃土。

然而,我们也应当理性地看待当前数字农业建设尚存的问题,因为只有真正客观地认清现状,才能更好的、更科学的规划和展望未来。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想让数字农业发挥更大的优势,就必须要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中金公司发布的数字农业报告显示,在国际实践中,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数字化生产和应用就会越普及,在3800英亩以上农场的应用率超过80%,而600英亩以下农场该比率只有12%。而且,在同样数字化条件下,大规模农场的面积平均营业利润比中小农场要高出1.1%到2.8%。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积极推动农村内部,各农村间开展联合作业,将点状分散的土地资源聚合在一起,发挥规模效应,提供更多样化和充足的案例数据,为智能机械化农业生产提供舞台,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目前,数字农业更多的还体现在单一的生产或者是单一的销售,而缺乏两者之间的联动,数字农业也可以借鉴现在智能化制造业的做法,将消费者引入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尝试差异化和定制化的农产品服务,提高产品的可辨识度,结合当地的文化和产品特色从而在同类中脱颖而出,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农业既能“下里巴人”也能“阳春白雪”。

同时,各地区发展数字农业要差异化发展,避免趋同。根据目前各地的数字农村建设情况可以发现,由于大方面政策的推动,许多地方缺乏差异化的合理规划,导致数字农业建设存在一定的趋同倾向,一个典型的道路就是建立所谓的数字产业园,而在具体产业园的引资、管理以及生产方面缺少地方特色和产品特色,大多数地区也缺少产业园之间的联动,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带,这也是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面。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从乡村振兴到全面脱贫,从数字农业到普惠金融,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同发达国家不同的数字农业道路,虽然当前仍然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都是探索新道路中必然遇到的困难,我们有信心也能力突破艰难险阻,打造一个全面现代化的农业,一个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的农村。(作者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会娜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