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以成都和重庆为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将被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双城经济圈示意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属于成渝地区的时代已然来临,成渝地区的高校又能否唱好这出“双城记”?

机遇 · 布局

因为战略布局的需要,过去的四川(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是经济发展和文教发展的战略要地,所以,如今的成都和重庆延续了过去的优势,有着较为优质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

目前,川渝地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00余所,大部分集中在成渝两个城市;本科院校79所,成渝两城占到了55所;共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

成渝双城教育协同发展是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中高等教育更是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创新型产业集群得益于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的集体支持,特别是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已成为典型模式的选择。

如:依托哈佛大学、MIT、波士顿大学等众多大学建立的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园区;以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北卡教堂山分校为“金三角”框架的北卡罗莱纳科技园区。

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围绕着洛杉矶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伊利诺伊地区的农业科技产业、西雅图地区的制造业、纽约地区的金融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集群。

当前,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出构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同样有赖于大湾区四地丰富的高等教育集聚资源。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经验。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陕(以成渝地区为核心)四个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资源集聚具有明显的优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川渝陕四个区域拥有全国44.72%的普通高校,77.37%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四个区域内的普通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依次为长三角区域17.08%、川渝陕区域10.64%、京津冀区域10.08%、粤港澳大湾区7.17%;“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依次为京津冀区域29.20%、长三角区域25.55%、川渝陕区域13.14%、粤港澳大湾区9.49%。

川渝陕区域的普通高校数仅次于长三角区域,但“双一流”建设高校数较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还有相当差距。

国家战略部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求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从这一角度看,成渝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以及如何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将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协同 · 行动

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在“双城”,成渝区域高教资源丰富,高校集群发展,深入合作是当下必然趋势。

2020年7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重庆市凝心聚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一文中提到了三个联盟:

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牵头,组织成渝地区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20所大学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等“一校三院”,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法治教育联盟”;

指导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携手成渝两地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知名企业和产业园区,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

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于202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着力打造渝科教共同体,整体推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所高校共同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宣言》。

从高校类型来看,联盟内有工科类高校8所,综合类4所,医药类3所,财经类、农业类、师范类、语言类和政法类各1所,高校类型齐全多样。

从“双一流”建设情况来看,3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部进入。

从联盟高校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情况来看,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3所高校位于全国前50名;

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大学2所高校位于50-100名区间;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6所高校位于100-200名区间;

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和西华大学3所高校位于200-300名区间。

联盟中共有10所高校的18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其中,四川大学有6个学科入选,重庆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有3个和2个学科入选,其余7所高校各有一个学科入选。

从学科类型看,联盟高校的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理工和医学类学科。

除此之外,近一年多来,成渝两城各种院校联盟、人才联合培养、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等都按下“快进键”,在不断推进中。

支撑 · 创新

建设高等教育集群,首先要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成渝地区高端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目前成渝两市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较快增长。2020年上半年GDP十强城市中,重庆和成都两城是增速最快的前三名。

重庆的金融服务业,制造业优势明显。而成都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创新动力,因此,两地的发展必须要发挥好各自的特色,高效分工、融合发展。

《规划纲要》针对成渝地区进一步夯实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基础的要求,提出:

  •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重大产业布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

  • 三是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 四是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

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驱动,这也对成渝两地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总的来说,成渝存在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产业开发开放平台合作不足等问题,但成渝地区拥有西部最好的科教资源,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强,未来可期。

目前,规划纲要已为成渝地区制定了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蓝图走向现实,还需高等教育不断培育可持续发展动力。

期待两地高校携手共进,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做出应有的教育贡献!

参考资料:

《划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成渝双城教育协同发展将这样开展》教育导报

《钟秉林、王新凤——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态势与展望》高等教育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答记者问》央视网

邢政权、刘佳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特征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中心

《高等教育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的基础、目标与路径》重庆高教研究

《20所高校联合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多领域合作打造科教创新共同体》重庆日报

《重庆市凝心聚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教育部

吴岩《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

中国教育在线

百家号

中国教育在线

学习强国

中国教育在线

央视频号

中国教育在线

企鹅号

中国教育在线

微博

中国教育在线

微信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

头条号

中国教育在线

抖音

中国教育在线

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