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糖画,这大概是许多80后、90后的美好回忆了!你还记得小时候拿着好不容易得到的零花钱就会马上跑去找糖画师傅。转一下转盘,孩子们凭运气得到属于自己的糖画。像这种快乐,你还记得吗?”

#中国李庄#

宜宾李庄古镇

这里除了抗战文化

还有着最出名的李庄白肉

酒、白糕、花生

太多太多的美食

但是今天就不着急说那么多

先带领大家追溯一下

儿时的回忆

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宾王氏糖画」

PART 01

“王氏糖画”

『 发现糖画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李庄古镇,一问席子巷,热情的李庄人便会给你指路,席子巷是李庄古镇最有名的老街之一,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条老街,也是李庄古街巷的代表,当我们走在那古老的青石板路面上又看着巷子里各具古镇特色的店铺,时光仿佛又倒流到了从前......

沿着席子巷一直往里走,往左拐就是老场街,在老场街的尽头便是“王氏糖画”,顿时儿时记忆变回来了……

『 糖画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庄古镇,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古建遗迹,老街上,还有这样一道风景:糖画艺人支起一口平底锅,手握装满糖汁的长勺,用甜蜜的糖汁精心演绎着心思精巧的绘画艺术,在忽快忽慢、时高时低的凝神运腕之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便跃然于大理石板之上,观之若画,食之又有味。

这就是李庄王氏糖画。

王氏糖画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清光绪帝己卯年(1879年)出生的王军武,十八岁成家后为了养家糊口,拜师学艺,开始了糖画艺术生涯。1934年民国时期,王军武将其糖画手艺传于十五岁的儿子王天柱,解放后,王天柱收宜宾李有光为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有光传艺于王生明,将王氏糖画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王氏糖画走过近百年历史,内容题材广泛,制作技艺日渐精妙,其最大特点是在传统糖画的基础之上将中国国画中的工笔与写意画法融入糖画创作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与人文风格。经由几代人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宜宾王氏糖画及其传承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一颗匠人之心为民间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使这一古老而又美味的艺术发扬光大、焕发生机。

『制作糖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熬汤:将白糖倒入锅中搅拌熔化,熬制为糖水。 2.冷却:将糖水倒在大理石板上冷却、凝固,并切为糖块。 3.溶糖:将制作好的糖块温水加热溶解,制成绘画。 4.抹油:在石板上抹一层薄油。 5.绘图:用铜勺舀起糖稀,在石板上完成绘画。 6.粘签:用撬糖板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后凝结即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水与糖按一定比例,放入铜锅中加热,一定要轻轻搅动,防止粘底,待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糖就达到合适温度了。趁热倒在大理石板上,冷却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保存。”作为糖画技艺传承人,王师傅对制糖的工序并无保留,在他看来,做好糖画的关键在于经验和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绘制糖画时,把糖片放在铜锅内用小火完全熔化,用一柄小铜勺舀出熔化的糖,在大理石板上倾铸出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各类戏剧人物,用一根竹签粘合支撑,用起子把糖画“起”起来,一件糖画作品就完成了,尝了一口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的味道。

王师傅还说「其实不怕你们知道配方,因为这个的东西关键在于手艺。」

『 糖画的价值』

目前糖画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并且知道这项手工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有可能就真的消失不复存在了,我们的后辈们都只有从我们口中来了解,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记载,我国明朝习俗新年祀神,要熔就糖霜,印铸成各种动物和人物作为祭品,因所铸人物形象俨然文臣武将,又以文官居多,故而当时被戏称为“糖丞相”。

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汲取传统皮影的制作特征及雕刻技法,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就这样,民间艺术糖画就在蜀地诞生了,并在各地传承,糖画艺人将当地的人文风俗融入其中进行创作,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的糖画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糖画多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人物为题材,不仅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也是人们闲时甜蜜的小食。小桌、小铁锅、长铲、小铜勺、竹签,这就是糖画制作所需的全部工具,虽然操作工具并不复杂,但对糖画手艺人的手上功夫却要求很高,没有手稿,全凭经验。

为了尽可能地不留遗憾,我们年轻的一代要积极宣传和保护非遗,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一起为保护和传承非遗出一份力吧!

来源:李庄古镇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