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爱竹、赏竹、咏竹,竹子更成为艺术家反复描绘的对象。《竹子构图100例》从流传至今的众多画竹名作中精心选取了100幅经典绘画,从构图这一角度对每一幅作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不同作品构图体式的具体分析,对广大绘画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内容来源:《竹子构图100例》,这是2009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王继平、居瑢。网络共享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要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此幅作品写修篁一竿,淡墨写枝,淡墨撇叶,叶端轻轻弯折,翻转自如,潇洒之极。画面简净,充盈碰上萧散清逸的意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此图写风竹数竿掩映于奇石后面。构图呈倒三角形,构图险峻。以浓淡二墨写枝撇叶,绘偃仰起伏、前后穿插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清风中竹子的姿态,尤其是叶梢提笔一转,如神来之笔,将风竹的潇洒婆娑、楚楚动人之韵尽现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此幅作品写奇石之后数竿新竹在风中飘举摇曳的情状。潇洒劲捷的用笔,将竹子迎风飞舞之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使观者有一种清风满纸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此幅作品绘一浓一淡修竹两竿挺拔而立,墨笔撇写竹叶,墨色浓润,沉着劲挺。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清刚之气。画面左疏右密、上实下虚,左下角的题款巧妙地平衡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此图为典型的S型构图,竹枝一竿,取势自上而下,又旋而翻上,用笔遒劲,枝叶皆以浓墨为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实是作者寄情笔墨的用心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此图绘丛竹和坡石,竹子枝叶疏落,坡石皴笔短促苍劲。淡墨写枝,浓墨写叶,生动地刻画出竹叶在清风中飘举摇曳偃仰起伏之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此幅作品构图饱满,上部填实,只留左下角三角形虚空。作者生动地描绘出雨中之竹枝叶挂满雨水下垂的状态。枝叶繁而不乱,密而不塞,合于法度。用笔潇洒苍润,水墨淋漓,雨中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此幅作品是典型的对角线构图。修竹数竿出自画面左下角依势向画面右上方延伸,墨笔写枝叶,造像奇绝。左侧作者用特有的漆书题长款,从而填补右侧空间,打破对角线分割画面的均匀之态。整幅画古意盎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此幅作品中一主一辅两竿修竹,呈V字形构图。左侧长款撑住左倾之势,稳定画面。画风疏朗空灵,布局疏密聚散得宜,竹子笔力瘦劲,挺拔俊秀,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此图中修竹、奇石自画面右下角发出,至画面左上方回势向右,竹枝与奇石的坚势与成片枝叶所成的左倾之势纵横交错。修竹枝叶疏朗,巧媚而韵致;奇石用笔劲力,画面清雅秀逸,隽永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此幅作品绘修竹数竿自画面右下角发出,依势直上而行,与左下角横出的兰草形成纵横交错之势,右侧贴画面边缘的题款,呼应了竹子又丰富了画面。竹叶以撞水法写出,更显得竹的青嫩,整幅画清雅优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此幅作品呈U形构图,竹子以篆籀笔意写出,劲健浑朴,富有金石味。后面奇石淡墨大笔挥洒而出,苍润可爱,配以左侧竖长款,画面张力十足,让人过目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此幅作品呈明显三角形构图。竹子枝叶大笔挥洒,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后面奇石以湿笔写出,俊秀圆润,更衬出竹叶浑朴苍劲。整幅画构图险峻,显出作者不凡的胆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此幅作品绘庭院一角,秋菊怒放,奇石后数竿修竹生机盎然。画面设色雅致,左疏右密,使观者似可感受到秋天午后融融的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此幅作品为放射形构图体式。修竹三竿呈竖势直播云霄,画面于繁密中见疏朗。画家以中墨写枝叶,重墨写竹节处,笔法严谨。画面中红叶、墨竹设色古艳,对比响亮,使观者耳目一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此幅作品中倒挂竹一枝从画面左上角山石后发出,呈下探之势,与底部潺潺的流水呼应,构图险峻,呈倒三角形构图形式。岩石横笔皴擦而出,以朱砂写竹子,画面清丽雅致,韵足格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此图画坡石上翠竹数竿挺立,坡石短皴而出,用笔简劲,墨色浓淡相宜。竹以花青色写出,笔力劲挺秀拔,有风姿绰约之感,得淡雅清逸之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此幅作品以朱砂绘修竹数竿,交错掩映于石后,石根底部秋菊怒放,画面构图疏朗,设色古艳雅致。观者似可感受到秋天凉爽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此幅作品是典型的对角线构图形式,竹子、兰草、杂花皆由画面左下角发出,依势而上,生机盎然。墨笔撇写竹叶,笔致潇洒,中轴线上站立的鹦鹉毁破对角线孤立之感,又成为全图之“画眼”,为画面平添一份灵动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