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吴斯悠

商业银行正全面收紧贵金属及外汇个人交易类业务。

2020年底至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20余家银行官宣,收紧包括贵金属外汇在内的个人交易业务门槛,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交易起点、集中解约相对不活跃的交易账户、提高保证金比例、上调风险等级等。

银行在公告中称,此举是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外汇产品、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属风险较高品种,对投资者提出更高的专业性和风险管理能力要求。

11月初,广州一银行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全球经济下行,各类不确定因素叠加,收紧个人外汇及贵金属交易有助于防范贵金属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风险,并一定程度上规避投资者损失。

个人炒金炒汇全面收紧

建设银行从10月18日起,关闭连续12个月无任何交易且无持仓份额的贵金属及双向交易业务账户,同时还将账户贵金属及双向交易业务客户的风险评估等级要求由原来的稳健型调高为激进型。

本次调整后,经建行评估风险承受能力不达标的客户,自10月18日开盘后不能进行开仓交易,但平仓不受影响。此外,建行还表示未来或进一步严限制账户贵金属及双向交易业务,包括采取暂停新开仓等措施。

而在建行之前,已有多家银行采取收紧措施。

早在3月11日,兴业银行就发布公告称,为控制市场风险、维护消费者权益,将关停账户贵金属业务,从4月6日起停止新建仓交易。

浦发银行随即跟进,在3月24日宣布对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个人贵金属业务进行调整,具体包括下调持仓上限、调高保证及那比例及延期开仓交易,平仓交易不受影响。同时,浦发银行表示,对近三个月无持仓交易的客户进行清算,并解除委托关系。

6月及7月,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发布公告。6月,平安银行对贵金属业务进行调整,对近三个月无交易客户办理账户注销清算手续,并解除贵金属交易相关协议。同月,邮储银行也发布类似公告。

7月,招商银行公告称,将对个人纸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和实盘纸贵金属买卖业务的规则和交易系统进行调整,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业务应急清算、业务暂停及停办、业务功能整体关闭等。

事实上,早在4月,招行就已将纸黄金、实盘纸黄金白银交易业务风险等级由R3中风险调高至R5高风险。风评结果低于A5(即激进型)的客户也不得建仓交易。

7月,工行也发布公告,警示贵金属交易风险,调高贵金属交易风险等级,并关闭部分无持仓账户的贵金属交易功能。

中国银行则接连发出公告,称将下调账户贵金属、双向账户贵金属、双向外汇宝的单一客户持仓限额,同时将下调代理个人上海黄金交易所延期交收合约的单户现仓额度。

据统计,自2020年底以来,包括兴业、浦发、平安、招行、工行、中行、建行在内,已有至少20家主要银行先后对个人账户贵金属及外汇交易发布限制。

如何防范副作用?

在2021年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表示,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大,影响因素广,对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换言之,对于并不具备相应经验的投资者而言,外汇和贵金属并不是最合适的投资标的,一般投资者入场往往亏损惨重。

以2020年“原油宝”事件为例。“原油宝”是中国银行推出的个人账户原油交易业务产品,投资标的为美国WTI原油期货。

因美国原油5月期货合约的结算价格历史性地跌至-37.63美元/桶,中行“原油宝”产品出现爆仓。

2020年12月5日,银保监会公布处罚结果,认定中行存在产品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审慎、内控管理不健全、销售管理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中国银行处以罚款5050万元。

此后,银行对贵金属和外汇类的交易产品规则设置更趋谨慎,各家银行的相关业务进入收紧期。

贵金属的逻辑与原油类似。此前各家银行代理的上海金交所个人贵金属业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黄金期货,一种是黄金延期合约。

黄金期货往往突出的是其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作用,黄金延期合约则通常作为投资或投机的选择,通常具有夜间21:00-02:30的夜市交易时间,且在账户不为负数的情况下可以无限期持有,不约定交割期。

因此,黄金延期合约相对更为自由的游戏规则,也对投资者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这些产品交易大多在境外,境内投资者对于交易规则、交易习惯等相对较为陌生,风险进一步放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外汇及贵金属交易业务就此完全走下舞台。银行收紧此类业务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保护一般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银行而言,代客交易外汇及贵金属业务通常是中间收入的重要来源,在银行同质化竞争愈趋激烈情况下,部分银行以此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所在。

对银行而言,中收业务并不需要直接承担风险,但往往负有连带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原油宝”事件教训深刻。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产品管理规则之前,银行应不会放开对此类业务的管控。

投资途径较为单一是我国投资市场的一个痛点。一般投资者的投资标的局限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相对较为局限。

宏观层面而言,美联储无限QE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新冠疫情、地区政治等风险因素仍在叠加,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加码金融衍生品需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