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林兰
刚刚,海底捞发布300家闭店公告,震惊市场。
在市场热议纷纷、惋惜火锅龙头企业关店的同时,或许我们应该看到另一个事实,流量时代强调规模为王,不断扩张的激进政策,如今后遗症已开始一一凸显。
及时进行战略性收缩,或许,是当下断尾求生的最好办法。
关闭300家门店却不裁员
最近负面不断的海底捞,在市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11月5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决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同时,海底捞决定开展"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重建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期望进一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据公告披露,门店管理及经营不佳源于过去快速扩张策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海底捞新开门店544家,全球门店数量增至1298家;截至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1597家。
最意外的是,海底捞称此次关店不会裁员,有能力妥善安顿涉及门店的店员及管理层。海底捞将为门店管理层提供其他发展机会,或视情况纳入"蓄能池",从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岗位管理和经营水平;普通员工进行内部调配,充分尊重员工意愿,让其选择其他门店入职。
众所周知,关店意在减少成本支出,其中持续增长的人力成本是重要组成。因此,关店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裁员。然而,此次海底捞宣布不裁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最新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员工成本从一年前的40.74亿元,上升至71.62亿元,同比涨幅75.8%。同时,海底捞针对有家庭的员工展开亲子陪伴项目,报告期间,在这一项目上,公司向员工发放的补贴总额达1160万元,月均花费近200万元。
然而,面对着如此高昂的人工成本,海底捞却出乎意料地表示不裁员。
对此,一位市场观察人士表示,具备一定实力才有底气敢称闭店不裁员。尽管目前海底捞关闭300家店面,但无需置疑,其门店规模在国内餐饮行业仍然是首屈一指,经营状况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有能力有空间安置员工。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餐饮企业如想长远持续发展,也需要培养和储备足够的人才。
告别激进扩张模式
海底捞此次宣布闭店,既出乎市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互联网时代,以资本为主要驱动力的疯狂扩张商业模式大行其道。流量经济烧钱竞争如火如荼,实体经济亦在资本力量加持下不断攻城伐地,力求四处扩张实现规模为王。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资本狂热消减,尤其是最近两年疫情突袭,曾经激进扩张的后遗症开始凸显。
曾几何时,流淌着互联网血脉的瑞幸咖啡疯狂烧钱扩张,一度力压星巴克。但如今,精耕细作的星巴克依然屹立,持续加强数字化以及在应用场景和体验上的创新,在疫情中实现稳健运营发展,中国市场业绩表现也极为抢眼。
2021年半年报显示,海底捞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200.94亿元、9651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5.9%、110%。但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9.12亿元的净利润,骤降89.41%。
对此,海底捞归因为2020年下半年来公司新开门店较多。与一年前相比,海底捞全球门店数量从935家增加至1597家,新开门店达662家,相当于一天新开1.8家店,这一速度甚至超过疫情前。
纵观整个餐饮行业,扩店,是连锁餐企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可以证明其资金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其单店模型能够批量复制,发展潜力巨大,也是资本市场所看重的。
这对海底捞这样的餐饮巨头来说尤甚。然而,扩店也是把双刃剑。
盲目扩张带来的是成本剧增,效益降低。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顾客人均消费为107.3元,低于2020年同期的112.8元;单店日均销售额也从去年同期的8.72万元,下滑至8.48万元。
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快扩张速度,海底捞推出与门店店长利益直接挂钩的KPI指标。很显然,高KPI天平的另一端,是管理制度及监管机制的欠缺。
无论是业绩增长放缓,还是食品安全事件,都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
巨轮调头虽然不易,但在业内看来,告别盲目扩张,及时壮士断腕调整方向,探索与自身属性相匹配的发展模式,难免阵痛,然未来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主动选择战略性收缩
很显然,海底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公告显示,除了关店外,海底捞还将开展"啄木鸟"计划,由执行董事兼副首席执行官杨利娟全权负责,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重建并强化部分职能部门,并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继续大力推进双手改变命运的核心价值观落地;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
对此,海底捞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周兆呈表示,企业需要度过类似马拉松中的"撞墙期"从而达到长久健康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啄木鸟"计划,解决快速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提升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和管理效率。"
不难看出,海底捞的经营重心已经由此前的"快速扩张布局全国"转变到"聚焦优势店面精细管理"。经营策略也要从注重量转变到注重质上来,并不再追求门店数量的扩容,而是聚焦于单店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记者注意到,公告中还有这么一句话:若集团海底捞餐厅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餐厅。这与创始人张勇在今年6月份提出的观点一致——"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4.8次/天,属于行业内较高水平;2020年海底捞的翻台率跌至3.5次/天;2021上半年海底捞翻台率跌至3次/天,其中新开餐厅翻台率为2.3次/天。
这意味海底捞拓展思路并没有改变,未来开设新门店时,无论是选址还是管理将会更谨慎更理智更成熟。
金融投资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其表示,关店数量达300家有点"出乎意料",但这背后更多仍是业务优化。"海底捞把一些产出低、利润少的不良门店进行剥离,其实就和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剥离不良资产的原因是一样的。"
资本市场上,今年2月,海底捞股价达到历史新高的85.75港元,总市值一度超过4600亿港元,但春节后即冲高回落。在此期间,其他餐饮类上市公司股价亦有所下跌。
11月5日,海底捞股价上涨5.46%,报收21.05港元/股。
记者发现,此前美林证券就预计海底捞有可能在年底前暂停营运100至150家亏损门店,占门店总数的6%至9%。并认为,暂停运营是提高翻桌率和降低损失的第一步,预计明年海底捞将出现同店销售增长和更好的盈利能力。
由此可知,在分析机构看来,无论是暂停营业还是闭店,对海底捞来说,都有利于未来长远发展。
无论如何,海底捞作为火锅界的领军品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优质服务聚拢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即使是在扩张过程中走了弯路,但如今战略调整精耕细作再出发,或许,可以期待下,这家餐饮龙头重回高光时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