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志深 庐峰蓬松

当艺术市场如火如荼的时候,当大众媒介频频炒作的时候,当艺术展览铺天盖地的时候,人们总是热衷于炒作那些所谓的“名家”与“大师”,因为他们有地位、有头衔、有名声,往往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价值。然而处在孤独状态的艺术家往往因为沉寂艺术而被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慧庆 憩

自古绘画皆寂寞

纵观中西绘画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是生前冷落、寂寞而落魄的画家,身后的名声与成就往往越大。延伸开来有两层意思:一是身前的寂寞与身后的成就成正比,二是身前的繁华与身后的落寞成正比。

世界最顶级的画家凡高与高更,身前落魄至极,曾一度因经济窘迫、病魔缠身而崩溃,生命亦在寂寞中消逝,然而身后被喻为印象派的开创者,成为19世纪最为重要的画家。他们的绘画,便是他们的寂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潇 牧野

画家的寂寞之道

齐白石说:

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

其人要心境清逸,

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

独坐书斋,幽光烛照,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

有思想的艺术家,甘于一生的寂寞,笔墨中的精神独处与深入心物的孤寂,方能成就离尘脱俗的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淑梅 五凤闹春图

在现实的功利世界中,能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自己的内心艺术世界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种绘画的产生与画家有意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有关,寂寞楼居,澹泊明志,与世俗保持距离,就能让艺术天分在清静无为、超凡脱俗下如甘泉流露。

可以说,寂寞思考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所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美”的传达与享受,而且带有几分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海春 榴朱献瑞

文人画的孤寂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民国以来逐渐没落。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说:

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因而文人画最首要的基因是“文”与“人”,而“画”为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旭 千里

孤寂的力量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艺术状态与生活状态的合一,艺术创作与内心精神的同一,突显艺术创作的当下意义。当艺术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之后,就会演变成一股水滴石穿般的惊人力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生活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同祥 南岛情

当许多画家热衷于应酬与炒作的时候,当画坛生态日益浮躁不堪的时候,纯粹的艺术精神与沉寂的艺术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怀月 君子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