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化的太快了,以至于太多数人被冲昏了脑,变的非常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今天我们就把商业变化的逻辑做一样梳理,读完你就会豁然开朗!
其实,用一句话形容世界变化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句话我思考了至少半年,它的上半句代表“曾经”,下半句代表“未来”。具体来讲有两层递进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原来社会的中心是“物”(产品、商品);未来社会的中心是“人”。
在在工业革命之前,推动整个世界进步的基本要素是“文化”,世界上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从西方社会开始,大量的产品(商品)开始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资本的趋势和主导下,商品成了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根本要素。
纵观整个经济学发展历程,商品是一切变化规律的根本,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马克思,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理论,衍生出了利润、价值、价格、货币、金融、信用等其它要素,乃至社会上层建筑,比如法治、制度等等,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特征就是:人随物动。人的行为需要围绕商品进行,比如我们需要控制商品的成本(物料),同时还需要提高商品的质量,虽然我们有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但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商品而服务,比如管理的本质是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营销的本质卖出去更多的商品,心理学的本质是为了让人去适应外界,而不是真正的读懂自我。
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觉的活的很累,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就不是以“人群”为本的,是以“商品”为本的。商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就必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周期,人需要在努力调整到某一种状态,才能适应那股“商品波”,而能够及早进入这种状态的人都成了“成功者”。
那么,是什么使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呢?首先,社会上的商品不断增多,而人口却在不断减少,原来的平衡最终被破坏。
在产品相对缺少的时候,人对产品的要求就会低,就是所谓的“饥不择食”。而一旦产品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就会自然被推高,就是所谓的“挑花了眼”,所以大家会发现:虽然我们周围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但是你能钟意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产能过剩”,一方面社会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生产商品,另外一方面真正能够满足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觉的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是因为价格战盛行、价格太透明、利润越来越少,越来越感觉到失望,其实是他们没有认清变化的本质,关键根本就不在你提供的“商品”,而是在你服务的“人群”上。
这个时候,你需要从“商品”里跳出来,直接跟你要服务的“人群”进行对话,看看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说,商业重心开始从“物”向“人”倾斜,我们之前经常说要以“人”为本,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的时代还在迟到的路上。
再做一个深层归纳:“物”的核心是“价格”,而“人”的核心是“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我们还是传统的思维,认为现在问题是成本问题,是营销问题,或者是管理问题,无异于南辕北辙!对于我们来说,突破的关键点不在“价格”,而在“价值”。这一点请大家牢记。
顺着这个思路探讨,企业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服务的精细化、定制化。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科技的进步也在努力推动这一变化进程。
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年代,产品都是被整齐划一的,人要去适应产品。比如我们穿的鞋子,男生就是40、41、或者42码,女生就是36、37或者38码,但每个人的脚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能做到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一双脚就配一双鞋?而是一定要设置这些尺码呢?为什么是脚适应鞋,而不是鞋适应脚呢?那是因为这样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分成不同的尺码有利于机器大规模的量产,传统的经济学都是围绕这个而展开的。
而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等技术的进步,定制化正在被逐渐实现。再不远的以后,你把脚伸进机器里,然后一双鞋子就被打印出来了。
在工业4.0时代,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再去生产,这就是一个根本性变化,它将整个供应链都逆向打通了:以前是从物到人,现在是从人到物。对于经济来说,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一个人的任督二脉。不发生革命性变化才怪呢!
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层意思:原来社会按“物品”归类,未来社会按“人群”归类。
先来看看现在的社会布局吧,比如对一个城市来说,这里是小商品批发市场,那里是美食街,再那边就是服装一条街,还有汽车城、电玩城等等,整个城市格局基本都是依照商品布局展开的,同一种物品会放在一起,而人的行为也会围绕这个布局展开。
总之,我们上班要去哪里,买东西要去哪里,吃饭要去哪里,生活被拆分的七零八落,总之是人围绕这物品在各种活动。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种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商品逐渐开始围绕人在转了,比如你想购物但不想出门,在网上下个订单,快递员第二天就会把物品送到你家;你饿了但懒的下楼吃饭,打开APP下个订单,十几分钟后就有人送饭上门;只要下载一个APP,足不出户就有人帮你洗衣服、剪指甲、搬家……
原来的“商品”都是静止的,需要“人”去追寻它。今后的商品都是会动的,由“商品”变成了“商品+服务”,这个服务就像商品长了两条腿,然后主动去追寻它服务的“人”。
同样的道理,原来的“人”是会动的,他需要寻找到各种“物”,而今后的“物品”可以自动送上门来,那么这时人需要干什么呢?
当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解放出来之后,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需要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包括你的另一半、你的知己,你的朋友,要知道这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求。
在原来,我们身边的朋友往往都是同一个行业的人,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行业束缚住了,而今后我们身边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中人,也就是有共同理想、价值观的人。原来我们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假的,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实现。
未来的社会很有意思,随着这种趋势的强化,一部分人完全无法理解另一部分人的想法,每个群体都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今后我们看到某些“群体”的行为令我们十分不理解,请千万不要慌张。
所以,今后的社会不存在存在所谓的大众商品、大众情人。
对于企业来说,原来是以“产品”为核心,今后是以“服务”为核心。原来所以的出发点都是“产品”,比如在研发和设计上花费大量时间,在生产上苦功夫,今后的出发点一定是“人群”(即:消费者),在做研发之前一定要做调研,在“人群”上的触角伸的越远越好,然后再往前反推,最后再开始生产,以终为始。这也是工业4.0时代最大的生产特征。
商品是一时的,服务才是永恒的。因此你提供的服务价值,远远大于你提供的商品价值。千万不要再按照传统的思路去规划产品,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究竟是服务哪个人群?确定某个服务的“人群”之后,定位一定要快、狠、准。“商品+服务”的组合必须越来越专注,要精耕细作。
综上所述,如果你还是按照原来的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显然已经行不通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四面碰壁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世界变的越来越陌生了,根本原因就是跟社会的日新月异相比,你的思想已经严重落伍了!
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新的信息科学技术,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重点,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成为近年发展“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当互联网+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时候,物联网x已稍然来到我们身边。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物联网正加速渗透到生产、消费和社会管理等各领域,趋势更迭,智者早已在前行,世界各国科技巨头早已在布局,群雄攻城侵地。
物联网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作为一款依托于物联网技术对民生消费领域提供服务的全新产品——【物物地图】,就是要把厂家、商家、消费者构建成一个“经济生态架构”让用户享受到物超所值的方便和快捷,更好地助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是什么?
CCTV央视《对话》栏目直播视频———《中美物联网国际标准争夺战》,揭示了当下现实趋势!揭示了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有什么重要性?相信每一个国民认真看几遍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一定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是对传统行业的核心、模式的深刻变革,是虚实交融的实体经济,对传统行业的影响远超过互联网,物联网将推动 "互联网+" 时代到 "物联网×" 时代。物联网已成为现实趋势,物联网的产值是互联网的30到50倍,当前已迎来了又一次的社会重大变革……
2018年11月15日,香港卫视《影响力品牌》栏目播出了著名主持人董倩对林昕杨首席的独家访谈。在访谈中,林昕杨首席围绕“回归商业本质,技术创造价值”的合其家事业理念和初心,结合物联网时代的新思维,向观众介绍了自己引领合其家事业通过五大创新、五维认证、五融一创等商业创新,依托【物物地图】生态架构汇聚千行万业,打造诚信商业体系,帮助消费者生态消费,服务企业商家智能化,让爱的能量充满人间的发展历程。
思维决定财富:
传统生意—客户思维------
互联网———用户思维-----
物联网———家人思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