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个世界性难题。而路面交通拥堵只是表象,其背后是屡创新高的汽车保有量和道路供给不足的矛盾。城市的发展也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对交通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如今佛山正面临这样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末,佛山常住人口约950万。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佛山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349万辆,其中汽车304万辆,私家车达258万辆。粗略计算,佛山每3个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所以尽管佛山路网发达,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市民畅通无阻的出行需求。

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也让停车难题成为顽疾。佛山的住宅下有很多街铺,但目前不少街铺经营状况堪忧。除了疫情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停车难。特别在佛山绿景路和湖景路上,停车难题时刻影响着街铺的日常经营。

但也要看到的是,多年来佛山想方设法治堵,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佛山位列榜单第19位,与2019年拥堵排名相比下降了4位。

从个人角度看,此前佛山改善交通状况的方式大多是围绕道路硬件、交通管理等开展,事实上,治理交通问题,还可以有新思路——以超前的眼光,做好城市空间规划,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这就要抓住减少交通流量的关键,即规划好城市单元的功能定位,做好产业、居住等的合理配套,减少人们通勤、饮食、购物等的出行。如果在功能组合优化上做好了文章,市民就能在楼栋内“一站式”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

具体的实现路径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香港的大型私人屋苑,有些是纯粹的住宅,有些则是大型综合体。这些大型综合体底层是商场,以及各种社区设施,为屋苑内部居民以及区内其他居民提供衣、食、住、玩等服务,还有社区服务。

上海也有类似的综合体,把写字楼、商业部分、居住功能、展览、餐饮、会议、娱乐等集聚一处,变成多功能的综合体。这样的综合体,可满足住宅小区中居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甚至无需离开城市综合体就能满足一切生活诉求。也同时让写字楼的白领把业余等休闲娱乐的时间都就近花费,减少了不同区域间不必要的穿梭。

如此一来,既可拓展城市的空间价值,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又可降低居民的通勤成本,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建议佛山有关部门在做城市规划、地块规划的时候,多点从这个方面考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商业配套,还可以把政府公共服务也纳进这个体系中,例如增加居委会、社区医院等,以及一些简单的行政服务,都可以归纳进去。通过改变社区的环境,改变提供公共服务的地点以及方式方法,渐渐地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整个系统实现良性运作。

(作者系禅城区政协委员、佛山致德投资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