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b37,绰号“Viggen”,国内一般叫做“雷”。这个绰号要追究起来和雷神Thor的大锤还有点渊源,也是译名“雷”的来源,当然这个不是要聊的重点。在不走寻常路这一点上,Saab37与之前的Saab29、Saab35一脉相承,看起来有点怪模怪样的感觉,但剑走偏锋、性能上一样管饱。

Saab37“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aab37其实是一个通称,意思是“第37号飞机系统”,包括攻击机、侦察机、战斗机、教练机等多种机型。Saab37研制之初就要求多功能,但既不同于F-4那样想在同一架飞机上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在使用过程中的功能改装,而是以一个机型为平台,通过不同的设备和武器配置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要。这种思路总的来说有点“模块化”的感觉,但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多个机种同时研发的总成本,并不是在各种功能之间可以随时改装转换。

雷、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60年代以后,战斗机的速度和升限不断提高,瑞典人当然不会甘于人后,对Saab 37的要求也是高空高速打底、但一贯的短距起降要求也没减。这本是一对矛盾,当时通行的套路就是复杂又增重的变后掠翼,萨博公司也论证了很多方案,最后选择了一副有三段后掠角的大三角翼加鸭翼来解决,主翼形状与今天印度LCA的有点相似;鸭翼是固定安装、后面一截在起飞降落时放下、空中则一直处于收上状态,相当于一块襟翼,这样的鸭翼主要作用是在起降时增加升力以降低速度、而不是产生控制力矩,和后来的全动鸭翼有所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并不称其为鸭翼而称为前翼。

鸭翼只有后面一部分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路降落、小路隐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aab37一开始计划安装罗罗的RB.141或普惠的TF30加力涡扇发动机,但后来前者取消、后者研制进度太慢赶不上趟,瑞典只好引进民用的JT8D,自力更生加装了一套加力燃烧室,称为RM-8,最大推力72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仅次于当时米格-25使用的图曼斯基R-15发动机,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大战斗机用的发动机。为了缩短降落距离,当时的主流套路是加装减速伞,瑞典人又不按套路来,直接给安上了一套战斗机上极为少见的反推力装置:飞机着陆后,三片活动挡板“堵”住尾喷口,发动机喷流从后机身三条开缝处向前喷出,这样一来飞机理论上可以在地面上“倒车”;为了能像舰载机着舰时一样“无拉飘”着陆,起落架专门加强、并使用了战斗机上也不多见的串列双轮,可以收入比较薄的机翼。

三片式反推装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推装置工作时喷流吹起地面的积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串列双轮主起落架,双座教练型SK3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器方面倒是中规中矩,早期的对地攻击型AJ 37有7个外挂点,可以挂载包括反舰导弹和空地导弹在内的多种武器。战斗型的JA 37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具备下视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能力,能够引导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后期还集成了AIM12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基本武器则是位于机腹下的一门瑞士厄利孔KCA30毫米航炮,备弹126发,有效射击距离2000米。

战斗型JA3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能够获得众多技术支持,Saab37的研制工作非常顺利。萨博一开始生产了7架原型机,1967年2月8日首飞成功,1971年7月首架攻击型AJ37交付给瑞典空军,1972年双座教练型SK37交付,1977年侦察型SF37交付。战斗型的JA 37于1972年开始正式研制,5架原型机里有4架是通过AJ 37改装而来,安装了改进的RM8B发动机,1979年开始交付。2007年最后1架“雷”退出现役,JAS39“鹰狮”时代已经来临

侦察型SK37,机头明显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博物馆里安享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aab37的各型都只供瑞典自己用,曾有过出口挪威的方案,最后没有成功。后来瑞典人还把不按套路出牌的精神延续到底,大大咧咧向北约提议用JA37替代F-104,这显然是明刀明枪的挖墙脚、挖的还是最擅长挖别人墙脚的美国,明摆着没有下文的事。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请点个关注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