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到今年,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十年间,我们与所有的藏家、同行以及众多的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共同学习、同步成长,一起见证喜马拉雅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兴盛。

此次2021嘉德秋拍《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精心挑选了近百件佛教艺术精品,囊括了明清宫廷佳作及印度、尼泊尔、西藏和中原地区优质造像、绘画艺术精品。此外,我们首次与英国知名古董商、艺术品经纪人罗西·罗西(ROSSI & ROSSI)合作,推出多件喜马拉雅艺术精品。期待您与我们一同走进神秘美丽的独特之境。

Lot 3925

西藏 13-14世纪(丹萨梯寺)合金铜双身密集金刚像

像高:31 cm

座高:10.3 cm

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的丹萨梯寺,缘于噶举派僧人创立了“帕竹噶举派”而声名远播,在藏传佛教中凸显了尼藏文化交流与佛像铸造工艺杰出的艺术成就。而作为“帕竹噶举派”主寺供养的具有浓郁地域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的佛陀造像,显然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在包括西藏政权及地主的支持赞助下,丹萨梯寺得以邀请时负盛名的尼泊尔纽瓦尔工艺大师参与佛像的设计与铸造,此尊造像具有中国13世纪晚期14世纪早期文化的典雅入世的含蓄之美,而这正是纽瓦尔的艺术风格。此造像当是丹萨梯寺造像同时期存世佛像铸造工艺与法相仪态最完美的佛像之一。丹萨梯寺造像以造型优雅、题材新颖、风格壮美、装饰繁缛、工艺精湛、存世量少而闻名于世。此尊具有13~14世纪审美格调的丹萨梯寺密集金刚造像,不论从历史研究意义还是从艺术工艺价值方面分析,都是稀有的藏传佛教珍贵造像。

此尊造像属于13~14世纪丹萨梯寺重要发展时期“双身金刚持”或称“胜者金刚持”舍利灵塔供奉造像。造像的主尊与明妃相拥坐于莲座之上(底座为老配),其身体比例之协调匀称、铸造工艺之精湛精细、铜质之精良古朴、动态之错落顾盼有致,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丹萨梯造像成熟时期藏佛密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净除烦恼、显俱生智”、“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的三重功德的甚深意味。主尊与明妃造像全身赤裸,脸型宽大,面部饱满,三面六臂,四肢硕壮,肌肉饱满,衣纹简略,胸前佩戴璎珞,镶嵌宝石的手镯、臂钏和脚镯,手持钺刀,象征清除人的一切愚昧,召引真性智慧。这种蕴涵典雅入世气质与神韵的仪态及其匀称丰腴的身体臂膀造型,呈现出藏传佛教成熟发展时期亲切、典雅、极致的入世格调与利益众生普世的欢喜心。特别是它满身镶嵌各色宝石,极大地增强了造像的华丽效果,是丹萨梯最为突出而鲜明的艺术特点。

同期风格相近的造像,可参考施罗德先生的著作《印度与西藏铜造像》1和《西藏铜佛造像》2中收录的两尊丹萨梯造像;另外北京首都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尊胜佛母造像3,在造像的轮廓与风格上与本尊应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Lot 3860

明正统 铜鎏金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梵名阿摩伽悉地(Amoghasiddhi),密号为悉地金刚或成就金刚,为羯磨部主尊。金刚界五智如来之第五,住于北方者,他能使一切众生悉解除惑业烦恼,成就大愿,从不落空,故称不空成就如来。整像镀金亮丽,刻画生动,做工精细,躯体比例匀称,是比较典型的明代汉藏风格造像,具有正统造像的风格特征,显受永宣二朝宫廷鎏金铜造像之影响。

面相圆润饱满,穿袒右肩袈裟,裙边于台座上自然铺陈,衣纹刻画流畅自然。莲座颇具特色,上下沿各饰连珠纹一道,莲瓣里外双层,内层挺立饱满,瓣尖饰上卷类火焰纹,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找到一尊带铭文“正统六年七月吉日造”的观音菩萨坐像1,与本尊的莲座制式一模一样;另,青海博物馆藏一尊刻有“正统年奉佛段福龙施”款识的不空成就佛造像2,除莲瓣样式略微复杂些,几与本尊无二致。在拍卖市场上,苏富比香港2015年秋季拍卖会,一尊明正统鎏金观音菩萨像3,北京翰海2004年秋季拍卖会,一尊带款明宣德不空成就佛4,从风格到工艺均与本尊有诸多相似之处。综合考虑造像的材质、开脸、手脚刻画等诸多细节,我们推断这尊造像应是出自明正统或宣德-正统的过渡时期。

Lot 3902

东北印度帕拉12世纪

石雕胜乐金刚像

11.8 cm.high

这是一尊罕见精致、品相完美的帕拉石雕胜乐金刚双身像。整尊雕像尺寸不大,难得的是主尊与明妃配饰俱全、莲座背光完整、甚至配饰都一样不缺,品相如此完美的早期帕拉石雕随身佛,在如今的流通领域是非常罕见的。主尊正二手施金刚吽迦罗印,拥抱明妃金刚亥母,明妃持钺刀和嘎巴拉碗抱主尊。时间似乎并未在这尊雕像上留下过多痕迹,二主尊五官依旧清晰,佩戴小骷髅冠。样貌亦是当时造像普遍流行的偏窄小的英俊面庞。

十二臂持物也很清晰,除正二手的铃、杵和上二手持象皮外,其余右手持嘎巴拉鼓、长把斧、钺刀和三叉戟;余左手持喀章嘎、嘎巴拉碗、金刚索和鲜梵天首。有鲜人首长项鬘垂至主尊双腿间。主尊脚下踩印度教天神黑暗天(Karlaratri)和派拉瓦(Bhairava)。藏西早期(10-11世纪)因为本土艺术家的严重缺失,佛教艺术品完全依赖外国艺术家。当时为修建寺庙,聘用了大量的外国工匠、艺术家,所以此尊帕拉造像,也有可能是出自当时在藏西的帕拉工匠之手。

同期相似的作品,我们可以在瑞士阿兰波蒂博物馆找到一尊帕拉11-12世纪的带背光喜金刚石雕像1;英国阿什莫尔博物馆藏一尊11-12世纪帕拉胜乐金刚像2,风格相近,品相却不如嘉德本场这一尊完美;2016年德国“BUDDHA”展览会上也有一尊类似的胜乐金刚石雕小像3;此外,翻阅施罗德先生的《西藏佛教铜造像》,卷1,385页,图123C-D4,是一尊帕拉胜乐金刚小石雕像,在风格与诸多细工上与本尊相似,同样头顶有化佛,不同的是石质颜色更深些,且面部有泥金。

Lot 3895

西藏15世纪

铁鋄金“皇帝万万岁”配饰一组两件

牌:9.5x6 cm

座:12.5x7.8 cm

此件方型圆角器物,镂空雕有几条龙,龙身与繁茂的藤蔓相融难以辨别,从清晰可辨的龙头,可见共计五条龙。表面浮雕繁体字迹“皇帝万万岁”。“万岁”之称,由来已久,据《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而“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则故事。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

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得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后世的皇帝,臣子们不但山呼海啸叫其“万岁”“万岁”,也叫其“万万岁”,总之就是“万寿无疆”,长生不老。

这块铁鋄金“皇帝万万岁”牌,约半指宽的边框内,以鋄金工艺嵌一圈细密规整的卷蔓纹饰,四角各有一孔,故原本可能钉于某装饰或实用器物的表面的。“万万岁”三字均置于一小莲花底座之上,竖排“皇帝”二字,与“万”“万”“岁”三字,各被一圈藤蔓所围,四个圈环各有相交处,六条金龙自由盘缠着这四个藤蔓环,构图极为丰满且设计巧妙。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红宫殊胜三界殿内,有一块康熙皇帝的长生牌位1,其上就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着“皇帝万岁万万岁”,故推测,这件作品应是西藏进献给当时明代皇帝的御用之物,或如布达拉宫的长生牌位一般,由西藏专门打造以为皇帝长寿祷祝之用。

方型小莲台,同样以铁鋄金工艺打造,台面边框内的鋄金纹饰造型与工艺均与方牌边框内的图案非常相似。四面则是鋄金工艺设计的一圈带卷云纹的莲花瓣,排列规整,且极具装饰观赏性。这一组镂空雕字御用装饰牌,工艺极为精湛,题材甚为稀少,是不可错过的收藏绝世珍品。

Lot 3880

清乾隆 铜鎏金胜乐金刚像

24.1cm.high

此尊为胜乐金刚常见的四面十二臂造型,头戴五骷髅冠,高耸的发髻顶饰摩尼宝珠,髻前饰十字金刚杵。每面各具三目,呈现出略有不同的寂忿表情,身着天衣,以虎皮为裙。主臂二手结金刚吽迦罗印,左持铃,右执杵,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其余诸手伸向两侧,持象皮、嘎巴拉碗、斧、钺刀、三股戟、金刚钩及鲜四头梵天首等。明妃右腿盘绕于主尊腰间,双手搭于父尊颈后,左手捧嘎巴拉,右手持钺刀。右腿直伸,足踏大自在天;右腿微曲,脚踩大自在天妃的心上。二尊皆以五骷髅冠、骨饰及五十干湿人头鬘作为严饰,佛父以寂忿相凝视佛母,以双运相威立于莲台上,表现出和合而无欲的极高境界。此像通体鎏金,金水饱满,工艺十分细致,明妃腰间的连珠式璎珞以及二主尊手肘手腕脚踝处的连珠钏环均粒粒清晰分明,大小均匀,莲座法器均为原配,实属难得。莲花瓣比较有特色,不同于大多数乾隆时期造像的圆润莲瓣,每瓣中间突起一棱线,更显精致,立体感也更强。

Lot 3909

西藏18世纪

棉布矿物颜料财宝天王唐卡

68.3×46.5 cm

唐卡正中,财宝天王身黄色,着武将铠甲,右手持胜利幢,左手所握吐宝鼠正在吐出宝珠,象征能为虔诚信众带来无尽财富,以威震三界坐姿侧坐于雄狮背上。身后多层宫殿华丽壮美,宫殿顶层正中,绘身蓝色忿怒相金刚手菩萨,宫殿四角和唐卡底部,绘有他的眷属-身着铠甲、手握吐宝鼠、跨骑战马的八骏财神。主尊的莲花座前,绘有红、黑、黄三财神,左右两边的海中,有神祇正手托宝物向主尊进献。整幅唐卡布局有序,设色浓艳,人物描绘洗练传神,充分展现了艺术大师精湛的绘画技艺。我们在纽约雅克·马歇西藏艺术博物馆,找到一幅在构图与风格上与本件拍品颇为类似的清财宝天王唐卡1,可做参考。

Lot 3917

西藏13世纪

合金铜莲花手观音像

高31 cm

观音菩萨舒展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之上,无冠,额际有小卷发,长发束成高高隆起的发髻,髻顶饰摩尼宝,正中端坐阿弥陀佛化佛,多余发辫自然垂落双肩。面庞饱满,双眉高挑,深眼窝、唇略厚,面容极为俊美,表现出藏族人的容貌特征。目光下敛,嘴角含笑,形象生动,呈现和煦慈悲之态。

观音左手牵捻莲枝,莲花绽放于左肩侧;右手置于右膝施与愿印,右侧身后亦有一枝莲花自台座升起,左肩侧莲花呈含苞欲放状,代表清净与智慧。呈游戏坐姿,左腿横盘,右腿探出莲座,脚踏一朵莲花,姿态优美。菩萨身体重心左倾,身躯呈三折枝式,微微左倾。周身罕见得几无配饰。躯体比例匀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尽显健美的肢体。裙裳薄如蝉翼,腿处间或錾刻的精美小花纹饰。

西藏西部的佛教造像,10-11世纪早期,因为本土工匠的严重缺失,造像基本都是模仿照搬印度、克什米尔作品,并且完全依赖外国艺术家,在12世纪以后,本土艺术家逐渐成长,慢慢发展出了相对稳定的藏西造像风格模式。正如此尊造像,虽然包括莲座样式等细部处理仍有比较明显的帕拉风格的影子,但从面相上看,已经完全是藏族人的样貌。

帕拉和西藏11-13世纪的莲花手观音造像,站像居多,如此尊一般呈自在游戏坐姿且右手施与愿印的观音造像不多。这一仪轨的观音菩萨,还可参考一尊1930年库其哈尔出土的帕拉12世纪莲花手观音像1,见施罗德2008年著《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240页图。此外收藏界著名的永宣造像,也有这一仪轨的观音,现藏于圣彼德堡博物馆的一尊明宣德观音像,则被判定为卡萨帕纳观音2。与此尊风格、细节多处相似的造像可参考瑞士莱特博格博物馆馆藏的一尊西藏13世纪帕拉风格绿度母和一尊西藏12-13世纪帕拉风格莲花手观音3;故宫博物院藏一尊13世纪绿度母4。洛克菲勒三世夫妇“亚洲学会”收藏中的一尊藏西15-16世纪观音菩萨像5,与本尊同样是着菩萨装而没有项链、臂钏手脚镯饰品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