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坐拥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等桂冠,全省共有26个民族,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元。近年来,以“金木土石布”核心要素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在发挥保护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贡献了文化力量。居住在祥云县祥城镇存德白龙潭的傈僳族群众纺织的火草布冬暖夏凉,透气性和保暖性都极佳,火草纺织技艺(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艺)在2020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火草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一种布料,其原料火草是当地箐沟和山坡上常见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中草药书中称其为牛耳朵火草。据史料记载,衣着火草衣的民族众多,包括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我国纺织史上也是十分独特和罕见的,可以说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

火草每株有5至10片尖矛状的叶子,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叶背为薄膜状交织无序的白色纤维,在古代人们将其收下晒干,利用其易燃性,用燧石取火时,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故名“火草”。而祥云的傈僳族群众在进行火草布的纺织过程中,则将火草叶片背面的白色纤维撕下后捻成线,并与粗细麻或者棉混织成布料。

火草布在制作过程中主要经过如下流程:采火草→撕绒捻线→拨麻皮→捻麻线→纺麻线→煮麻线→灶灰洗麻线→拉经线→上织机→纺织→火草布。

采集新鲜火草是一项时令性非常强的技术活,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至八月十五中秋节之间是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的傈僳族群众上山采集火草的忙碌季节,傈僳群众要抢在这个时令前完成新鲜火草的采集,因为过了这个时令采集到的新鲜火草白绒不易撕下。采摘回家的新鲜火草叶需清洗干净,然后当天晚上就抓紧时间开始撕绒,因为火草一旦失水后就不易撕下白绒。撕时把叶子尖部掐开,撕下一半接另一半,边撕边捻成线,照此把所有叶子绒撕下的同时接在一起,然后规范绕成线支,晾干后绕线球备织。

而和火草线纺织在一起的麻线,在经过灶灰煮染、清洗、敲打、漂白、软化、固化、润滑和拉经线等一系列程序后,就可以上织机进行纺织了。纺织的过程中,在经线上加纬线,纬线里可根据自己所需加火草线、麻线以及自己喜欢的彩线,然后就一梭一梭的纺织出自己喜欢的火草布了。

祥云傈僳族群众制作出来的火草布,因为有麻线和彩线纺织在其中,所以做出来的火草布有棉毛混纺的效果,制作出的衣服、包包、被子、手帕等生活用品,在保留了火草原生态材质带来的舒适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原真性、实用性、艺术性和区域民族性,充分体现了祥云傈僳族群众的灵巧和聪慧。随着火草布制作技艺传习所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白龙潭傈僳族群众加入到火草布的传承队伍中来,火草布制作成品在参加上海桃花节、云南省旅交会、云南省非遗联展和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中也备受青睐,逐渐形成了集民俗节庆消费、非遗乡村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链,是傈僳族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法宝。(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 罗丹 谷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