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元时期是龙袍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蒙元时期在龙袍中也体现其鲜明的草原文化精神。蒙元时期的龙袍服饰既保留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开放的特色,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艺术、风俗等汉民族特点,体现了其王权至高无上的特点。虽然蒙元时期龙袍种类有些许不同,但都体现了崇尚自然兼容并蓄的草原文化精神。在中国龙袍服发展中颇具特色,拥有独特的地位。

一、蒙元时期龙袍服饰的类型及其特点

蒙元时期的龙袍用较大的龙纹在袍服的显著部位进行装饰,明确地显示龙纹以作为其等级的象征。根据龙纹的装饰类型不同,可将蒙元龙袍分为三种类型:云肩式龙袍、团窠式龙袍、胸背式龙袍。

1、云肩式龙袍

云肩式龙袍是在环绕领子的区域内装饰龙纹,这种环绕领子的区域可以是圆形,但更多用是云肩的形式。另外在膝部肩袖部也用龙纹进行装饰,叫作膝襕和袖襕,所以云肩式也叫作“云肩袖襕式”。“日月云肩,龙纹黄服”,这是将日月装饰在云肩上,将龙纹绘制在身上的龙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的龙袍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元初时期的《元世祖出猎图》,描绘了初冬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带领随从出外打猎的情景。元世祖穿着大红色的袍子,图案是四盘龙,外面披着白色的裘衣,衣摆处是行龙绣制的膝襕。

2、团窠式龙袍

如今,人们所知道的团窠式龙袍出土于元末明玉珍墓,据了解,除一件淡黄水龙纹缎褶衣为暗花纹的水波龙纹暗花织物外,其余五件均可称为团龙纹龙袍。

一件是青缎龙袍,出土时覆于棺盖,经修复后测得袍长137厘米,通袖长202厘米。圆领、右衽、胸前背后用黄丝线各绣一龙,团龙直径为47厘米。丹黄素缎龙袍有两件,出自棺内。其中一件较完整,衣长137厘米,通袖长226厘米,款式与上相同,胸背各用黄色丝线各绣一龙,图案直径46厘米,另一件破损严重。赤黄素缎龙袍两件,出于棺内,尺寸相同,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44厘米,胸背也各用黄丝线绣出团龙,直径46厘米。事实上,这些黄丝线不应是当时的色彩,而是在埋葬几百年后褪色形成的。

团窠式龙纹即团龙纹,也叫作盘龙纹,在元代史料记载中,这种团龙袍的记载较少。《元史》中 “黄销金盘龙衣,金炉合,结绶,龙头竿。”其中“销金盘龙衣”是绣制团龙纹的一种印金袍服。团龙服只是仪仗人员的穿着,而文武官员或皇帝贵族并未发现有此穿着,但元代普遍使用团窠图案,团龙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胸背式龙袍

胸背指的是仅在胸前背后织出的一块方形图案,可看作是后世“补子”的前身。胸背式龙袍也就是指在胸前背后有方形的龙纹图案的袍服。元代的胸背式龙袍的实物所存不少,在蒙元文化博物馆中藏有一件水波地云龙纹水波地腰线袍,此袍整体由水波纹面料制成,在前胸后背后有方形织物,宽 30-33cm,高 25cm,以龙纹为主要图案,双肩圆盘上有龙的图案,但没有绣制日月纹样。

穿着胸背服装的人物形象还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缂丝蔓荼罗中的元文宗和元明宗像。元文宗外穿一件白色织金龙纹胸背短袖长袍,胸前为方形织金龙纹,肩上有三角形的肩饰,应该也是日、月和龙纹装饰。而元明宗身穿一件深蓝色的短袖长袍,胸前织有方形龙纹胸背。

二、蒙元时期龙袍服饰所体现出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的理念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的理念主要表现在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蒙元时期龙袍服饰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1、龙袍服饰面料注重自然之美

面料选择重视自然美。服饰以面料为基础,面料不同则质感、光泽、穿着效果也不尽相同。蒙元时期龙袍服饰的面料包括纺织品、皮毛,冬季多用各类动物皮毛做衣服,如银狐、玄狐、猞猁、银鼠、紫貂、水獭、香獐、青獭、花猫等珍贵皮毛,是他们常用的服饰材料。动物皮毛具有御寒保暖、质感华丽、光泽自然等特点,是蒙古游牧民族重要的服装面料。

如《元世祖出猎图》中,元世祖穿着的就是一件紫貂缘领银鼠裘,雍容华贵的仪态与他旁边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珍贵皮毛所给予人的华美高贵的视觉享受,以及充满强烈动感的心理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世祖出猎图

2、龙袍色彩展现自然之美

蒙古民族是一个崇尚色彩热爱生活,善于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民族。他们崇尚白、蓝、红、黄等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颜色,龙袍色彩彰显出自然美。蒙古族借助色彩表达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感。他们喜欢的黄、红、白等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不同意义。

红色是朝阳与火的颜色,火可以辟邪,能赐予人们财富与幸福,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对火很敬畏,所以龙袍也经常选择红色作底色;白色有着高贵、神圣、纯洁的内涵,这和蒙古族生活环境相关,如哈达、蒙古包、羊群、乳汁都是白色,龙袍的局部选择白色,表达了美好吉祥的祝福意义;金色是永恒和崇高的颜色,是星星、月亮及太阳的颜色,体现了皇权高贵与神圣的意义,在龙袍制作中将黄色作为主要色调,并以金色作为装饰。龙袍用庄重大气的红、圣洁无瑕的白色为基本色,选择金色为装饰,表现了蒙古民族豁达、率真、开朗的性格。

3、龙袍图案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拜

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服饰中常常采用汲取于大自然的各种类型的图案,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袍中也经常运用自然图案,像植物纹样有山丹花、佛手、牡丹、石榴、杏花等,动物纹样有鱼、鸟、蝴蝶、骆驼、虎、羊、牛、马等,还有比较抽象的纹样,如火纹、水纹、卷草纹、盘肠、云纹等,都体现了蒙古族的自然崇拜

三、蒙元龙袍服饰在发展中注重兼容并蓄

践行开放是草原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张力的思想。基于兼容并蓄的思想,蒙元时期的龙袍服饰在政治、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龙袍服饰文化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龙袍服饰具有多样性

蒙古族在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接纳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及特色,让自身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将其他民族的服装款式、颜色、材质等都融入本族龙袍服饰中,是蒙元时期龙袍服饰最大的特点。

最典型的元代龙袍来自波斯“纳石失”和源自于中原的丝织物。丝织物包括绢、纱、罗、绫、锦、缎、浑金搭子、青赤间丝、缠顶金缎子、兜罗进锦、暗花细发斜纹、绛丝作帛、剪绒缎子、斜褐、草锦、绒锦等,缎匹中有绎丝、紫隔织、兰丝、串素、钠夹、纳石失。其中,“纳石失”原为波斯特产,是一种用金线勾勒花纹的织锦,图案富有浓郁的波斯风情。凭借华美的外观、优良的质地、舒适的手感,深得元代帝王的喜欢,便将这种工艺大量应用在龙袍上。

2、龙袍服饰风格变化性

蒙元帝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过程中,服饰方面渐渐形成装饰华贵、衣料考究、气势恢宏的特点。“质孙”是元代服饰最具代表性的,“质孙”的汉语意思为“颜色”,它是蒙元时期宫廷宴会中所穿着的一色礼服,衣、帽、腰带、靴子,一色一套,共有13 种颜色。

最早见于《世界征服者史》中对元太宗窝阔台1229 年继承汗位时盛况的叙述:“一连四十天,他们每天都换上不同颜色的新装,边痛饮,边商讨国事。”

质孙服的华贵以及特定的穿着场合给各国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可波罗曾评价“世界之君主殆无有能及之者也”。

3、龙袍服饰形制的明显变化

蒙元帝国统治中原后,学习汉族的新观念、新思想,龙袍服饰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如将袍服前襟从之前的左衽改变成汉族通用的右衽。在元英宗时确立了舆服制度,对袍服前襟的叠压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即公服要盘领、大袖、右衽。右衽的推广,是蒙古民族接受更多的先进文化、加快社会进行的表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总结

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龙袍既彰显了皇权至尊,也体现出了草原文化精神。透过蒙元龙袍服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生存法则、发展动力,更能体会到草原民族在“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滋养之下,所孕育的博大精深的蒙元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赵丰《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