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言官普遍不怕死,十分敢骂皇帝,似乎还形成了传统,言官们也常常引以为荣。叛逆的万历皇帝十分讨厌这个群体,经常被他们惹得抓狂不已。所以万历非常恨他们,贬官、流放、杖打、下狱无数言官。不过万历时期的言官当中,经历最为特殊的恐怕要算刘光复了。

  意外招罪

  意外招罪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梃击案爆发,一直折腾到六月。文官集团死揪着郑国泰不放,欲将其治罪;而万历皇帝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不认为幕后主使是郑国泰。一番威逼暗示之下,太子朱常洛也只好委屈迎合万历,建议只是将肇事者张差一人治罪。其他文官却不肯放过郑国泰,非得置其于死地。

万历皇帝被搞得焦头烂额,一肚子火,渐渐地没了耐心,直接召来大臣开骂。内阁首辅方从哲被吓得不敢说话了,只是磕头;而吴道南据说还因此倒地,小便失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御史刘光复企图争辩,擅自发言,吓了万历皇帝一跳。接着万历皇帝直接叫太监们群殴刘光复,那场面也是奇葩。

  君臣斗法

  君臣斗法

而后万历皇帝又将其下狱,指示刑部务必重重治罪。

不过刑部也很敢硬刚皇帝,直接回复说,刘光复只是“奏对失序”不合礼仪,不是什么大罪。

万历皇帝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回复刑部,刘光复胡言乱语惊动了李太后的牌位(这个皇帝很敢扯),必须从重治罪。至于你们刑部,还想庇护刘光复,就罚你们一年俸禄,以示惩戒。

哪里料到刑部一点也不给皇帝面子,继续硬刚,回复万历说,我们查遍了大明律例,刘光复只有两条罪,皇帝你硬加的罪不存在的。

万历皇帝一看更气了,直接升级了惩罚级别,必须处死刘光复。但转念一想,可能是罚刑部一年俸禄引起了刑部官员的逆反心理,于是又取消了对刑部官员的惩罚。

不过刑部仍旧不给面子,不肯判刘光复死刑。不仅刑部要保刘光复,内阁首辅方从哲也领着内阁官僚为其求情,不过语气要比刑部缓和许多。

朝中绝大部分官员都加入了营救行列,逢年过节营救的奏章就如雪片般飞向万历皇帝。可以说是原本党争很厉害的文官们,出现了短暂且空前的团结,也是明末一大奇观。

万历也是被气得没辙,一直没法弄死刘光复。但是他就是不肯放刘光复,一直关在监狱中。万历四十八年大年初一万历身体渐渐不行的时候,才放他出狱。不过还是下令将刘光复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可惜的是刘光复出狱没多久就病死了,实在太惨了。

  万历的心机

  万历的心机

其实万历皇帝一直死磕刘光复背后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梃击案令他太窝火,必须找人出气,刚好刘光复被他当成出气口了;另一方面万历皇帝也想转移一下梃击案的注意力,将群臣的火力从郑贵妃、郑国泰姐弟身上转移走。

万历皇帝的一系列举动,表面上看很有孩子气,十分叛逆,很符合他的处事风格。不过背后也有借刘光复要挟群臣的意思,向他们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谁敢动郑贵妃、郑国泰姐弟,下场就跟刘光复一样。所以万历皇帝死磕刘光复,也是在给文官集团下马威。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文官集团竟然空前团结,硬刚皇帝,万历占不到任何好处,让他挫败感十足。

说到底还是皇帝斗不过文官集团的表现!

  刘光复的遭遇是一面镜子

  刘光复的遭遇是一面镜子

其实刘光复的悲惨遭遇,不仅限于梃击案。满清修《明史》的时候,竟然莫名其妙地说他受了郑国泰的贿赂,直接将其污名化。假如刘光复受了郑国泰的贿赂,他应该是为郑贵妃、郑国泰说话才对,是万历皇帝的盟友,怎么可能会被万历皇帝死磕呢?怎么可能会被反对郑国泰的文官们集体营救呢?所以《明史》这段记载,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明史》之所以如此篡改历史,主要还是《明神宗实录》惹的祸。《明神宗实录》经过张惟贤、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董其昌、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温体仁多人之手,涵括东林党、阉党以及崇祯时期的各种新派系,立场之争也是乱七八糟的,刘光复受贿的记载大概率是顾秉谦等阉党史官写进去的。

故而可以很肯定地说,刘光复活着的时候是被太子党与福王党之间的党争拖累的,死后又被阉党与东林党等派系的党争给污名化了,可悲可叹!

但是话说回来,明朝不怕死的言官确实非常多,大概跟明太祖朱元璋沿用宋太祖赵匡胤的“士大夫治天下”制度有关。他们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受人尊敬,所以刘光复才会受到满朝文官营救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一直在跟文官集团讨价还价,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末党争失衡的局面,严重到甚至可以一定程度架空皇权。

如此看来,刘光复的遭遇如同一面镜子,展现了明末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