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汉剑称为汉剑的一种,剑身长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汉剑”一说。一般说来八面汉剑从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强度上当然也会比四面要强,四面拿在手上更轻灵、简约一些。八面感觉要威严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的八面剑是青铜剑,青铜硬而脆,局限了剑身的长度,最初的解决方法是加宽剑身,在上半段缩窄,并在浇铸时在剑脊和剑刃采用不同含锡量的青铜。随后战争用剑形制不断加长,单纯增加剑身宽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铸剑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剑身的棱面以增强强度,于是细长八面青铜剑大量出现在战场上,此亦为世界青铜铸剑技术的最高峰。但即使如此,青铜剑长度与强度的矛盾仍然无法彻底解决,终于被铁剑完全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剑普及后,仍有部分承袭遗风保留了八面制形。但对铁剑而言,八面较四面并无明显优势,却增加了成本。在突破了青铜剑的强度瓶颈后,后期的战争用剑不断加长的趋势越发明显,一米以上的长剑大量出现。当然,在现代仿汉代风格剑的制作和收藏中,更多的是考虑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喜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剑历来讲究平直端正,在传统意识里,不但人要行止端正,连剑也要端端正正。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汉剑可以说非常准确的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让和外圆内方的风格。而其中所蕴涵的“藏”与“显”都是这种精髓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料记载,汉剑在当时主要是用作权贵的象征,视为一种高贵装饰华美的工艺品,而在战场上,仍是一种不可少的武器。汉高祖刘邦起事,就是从剑斩白蛇开始,而其后汉代的皇帝无不佩剑。汉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后喜欢腰悬佩剑,奉为时尚。这一点连纯粹的太文学生也不例外。所谓“剑者,君子武备,所以防身”就是这个道理。在西汉,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特殊的仪式或场面更是不可缺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面汉剑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铸剑工艺最高水准,在史料上有详细记录的,应该是东汉时代出现的“百炼钢”。百炼,则是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这样的技术很费工,动辄耗费数年,才得神兵三五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已经很少使用青铜器了,它的替代品就是铸铁,当时的铸铁术已经相当发达了,这些技术还通过张骞等使节传到西域当地,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秦军以青铜器为主,秦亡后四年,汉朝建立,史称西汉,是冶铁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汉初,铁质农具已经伴随牛耕开始普遍使用,汉武帝实行盐铁国家专营,西汉中晚期,铁的产量猛增,冶炼技术发展迅速,质量也显著提高。客观地说,铁在汉朝已经是关乎国家兴衰的重要产品,铁制兵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更是支撑起西汉盛世的一个伟大的力量。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推翻了新莽政权,重新恢复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称东汉,冶铁业由西汉的国家专卖转化为私营为主,较西汉有明显的进步,水利鼓风炉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较欧洲早1100年。低温炼钢的发明,使钢的使用普遍化了,基本取代了青铜刀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铁器中用块炼铁作材料的锻件,有许多已达到钢的标准,而且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到西汉中期已能用反复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的“百炼钢”。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便是这种正在形成的“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胜佩剑还经过表面渗碳和刃部淬火,使得剑刃坚硬、锋利,而脊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另一方面,汉代铁器中用生铁作材料的铸件,除了有许多是经过柔化处理的“展性铸铁”以外,到西汉中期还有了不少“灰口铁”的铸件,后者更具有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润滑性能良好等特点。满城汉墓出土的铁是“展性铸铁”的制品,而车轴承则为“灰口铁”铸件,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不同种类铸铁的性能而加以应用。西汉中期,还发明了利用热处理使铸铁在固体状态下脱碳成钢的技术,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镞便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钢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西汉后期,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用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主要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状态,加以不断的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使之脱碳,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可称“炒钢”。山东省苍山汉墓出土有错金铭文的东汉永初六年(112)的“三十炼大刀”,就是用“炒钢”为材料,经过反复加热锻打而制成的优质钢件。用生产效率很高的生铁大量地作为制钢的材料,这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