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介绍奥陶纪的典型生物。

该文章为视频讲稿,如果想提高视觉体验欢迎收看海民大叔的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就是鱼类

最早的鱼类是无颌类。无颌类,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上下颌的鱼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上下颌的鱼类现在很少见的,因为没有颌所以一般口是圆的,也就是现在的圆口纲。这东西的口看上去是比较瘆人的。

它们最早出现于5亿多年前的早寒武世,是最早分化出来的鱼类。无颌类在当时海洋中的主要代表是甲胄鱼类。

甲胄鱼的化石最早就发现于奥陶纪。甲胄鱼身披厚重的盔甲,生活在海底,行动缓慢,靠滤食海洋中的小型生物或微生物为生,偶尔也吸吮大型动物的尸体,主动捕食能力非常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胄鱼类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曾经非常繁盛,但是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就灭绝了,整个无颌类家族中,只有七鳃鳗和盲鳗熬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存活到今天。

现在它们都成了“活化石”了。很多吃播喜欢试吃这些东西,但其跟我们常规意义上的鱼类是不一样的。韩国人同样也食用盲鳗。

盲鳗在食物链上属于食腐动物,真不知道试吃这东西是什么味道,当然食腐也不一定味道差就像我们常吃的蔬菜上大粪一样。

(七鳃鳗科(学名:Petromyzontidae),又名八目鳗、七星子,是圆口纲七鳃鳗亚纲七鳃鳗目的一个科,其下生物是至今少数仅存的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献记载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诺曼底巡视期间,无视医生的劝阻,享用了大量炖七鳃鳗消化不良致死。

作为国王咱能不能悠着点啊?这也太夸张了。让仅能想到皇帝下地用金锄头的我实在想不明白,让大家见笑了。 当然这也佐证了圆口纲的七鳃鳗确实是个美食。

直到今天,在南欧的一些国家(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七鳃鳗仍然是一道昂贵的名菜。由于过度捕捞,欧洲的七鳃鳗数量一直在减少。

笔石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广泛分布。笔石是一类微小的蠕虫状生物,像珊瑚虫一样群体生活。整个笔石群体仅有5厘米长,它们漂流在海面上,吃浮游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石对于科学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们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是逐渐变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家能够根据共同发现的笔石的种类判定其他海洋生物化石的年龄,成为判断地层年代的黄金卡尺。目前国际上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划分,主要就是靠笔石。比同位素定年还要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正好处在含笔石的地层中,所以在页岩气勘探中,笔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是腕足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腕足动物自寒武纪开始演化,到了奥陶纪演化加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奥陶纪时期,腕足动物体积变得更大,贝壳更加坚固,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腕足类乍看起来很像双壳类,但和双壳类并没有多大关系。腕足类现今比较稀少,但在古生代它们远比双壳类常见。

牙形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牙形石化石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们像细长的圆锥、带尖的梳子、锯齿状的小棒或凹凸不平的刀刃,甚至还有的像树叶。它们是微小动物的壳还是稍大一些动物的牙齿,还是鱼、蠕虫、或长有触手的动物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自苏格兰和南非的化石表明牙形石来自没有骨骼和上下颌的鱼形动物。这种动物体长可达5厘米,看起来像长着凸出的大眼睛和一条尾鳍的小鳗鱼。它们头的底部都有许多种牙形石,用来挖或咬。

直壳鹦鹉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壳鹦鹉螺是奥陶纪晚期的顶级掠食者,也是继奇虾之后的第二个世界霸主。直壳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时,它们身体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拥有梭子状外壳,喷水前进,游动迅速,发现猎物后会快速追击,再用触手将其抓获。当时大部分动物只要被直壳鹦鹉螺盯上,必死无疑。

珊瑚

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然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苔藓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苔藓虫出现于奥陶纪早期,演化快,属种多,现代尚有生存。它们具有石灰质或角质外壳,呈块状或树丛状,一般生活在海底岩石或贝壳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西北大学的最新发现将苔藓动物门的地质历史从奥陶纪前推到寒武纪大爆发早期,将其起源向前推进了约5千万年。西北大学的地质学是很强的,有志于地质学的同学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