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具有厚重装甲和巨炮的战列舰作为过气的“海上霸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现代的海战中,只用导弹武器就能摧毁上百公里外的海上和陆地目标,极大削弱了人们对海上战斗的直观感受。所以有很多军迷会幻想,如果一艘中国海军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回到二战,能否击沉体型庞大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
没有任何问题,051旅大级驱逐舰可以对大和号一击必杀。而且,中国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很适合猎杀二战时期的战列舰。
首先是051驱逐舰的速度优势。051型导弹驱逐舰装有2台功率72000马力的大功率蒸汽轮机,最大航速高达32节,曾经有着“大型突击导弹艇”的绰号。在1975年9月,上海中华造船厂建造的131南京舰,甚至创造了37.9节的惊人航速记录。
而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最大航速只有27节,落后中国051驱逐舰5节。所以051型导弹驱逐舰可以利用自身的极高航速,在距离大和号战列舰35~40公里左右,进行高速机动航行,即若即离的调戏大和舰。
尽管战列舰的巨炮一发就能对现代的驱逐舰造成严重伤害,但是它们几乎没有打中目标的能力。根据战后的统计,战列舰主炮的命中率只有2%~5%。考虑到5%的数据是在极近距离内取得的战果,就以2%作为10公里处主炮的命中率。理论上说,战列舰需要发射大约50枚炮弹才能命中一枚。更要命的是战列舰在攻击目标之前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校射。
二战时期军舰用火炮攻击敌人的方式,是首先用指挥仪测量出敌人的航向和航速,并且确定对方的具体位置,用这个数据作为初始射击诸元。随后用火炮对对方进行校射,根据炮弹的落点指挥仪逐渐的修正射击方向,直到对目标实现跨射,最后再进行齐射。
二战时期战列舰的火炮射程一般在30公里左右,但是在实战的情况下,大多数交战都是发生在15公里的距离内,而且80%的炮弹命中都是在10公里的范围之内。在10公里的距离上,战列舰可以有效地攻击现代军舰。但在35公里距离上,大和号战列舰的光学指挥仪测距的误差很大,其主炮的命中概率比较低下,不足以对高速机动中的051驱逐舰构成较大威胁。
而在35公里距离上,正好是051型导弹驱逐舰的火控雷达通视距离,也是发射反舰导弹的最佳距离。
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标准装备是6枚海鹰-1号反舰导弹。051驱逐舰可使用舰载的352导弹制导雷达,在40公里左右抓住大和舰,在35公里发射海鹰-1号反舰导弹。051型驱逐舰可在35公里距离上,利用黄蜂头火控雷达为反舰导弹进行精确装订,具有极高的命中率。
我们再看看海鹰1号反舰导弹能否打穿大和号战列舰的装甲。战列舰历来以舰炮火力强大、舰体装甲防护能力出色而闻名于世,二战时的战列舰整个舰体都包覆有厚重的装甲,其中对主炮炮塔、炮座、司令塔等重要区域的防护尤为重视,舰体主要区域的防护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以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为例,排水量7.2万吨,光是装甲重量就有2万吨,它的舰体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460毫米三联装主炮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最大可达650毫米,炮塔顶部的装甲厚度也有270毫米,具有极为出色的抗打击能力,能够在一定距离上抵御大口径火炮的直射/曲射。
熟悉战列舰的军迷都应该知道,战列舰在防御领域的一个重要设计指标就是——“防护自身同等口径舰炮”,意思就是说,战列舰本身的装甲防御结构要能够在一定距离上免疫战列舰本身装备的大口径主炮的直射/曲射。
以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为例,该级舰率先装备了MK6型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主要配备MK8型超重穿甲弹,拥有非常出色的远距离穿甲毁伤能力。资料显示,MK6型406毫米主炮发射MK8型超重穿甲弹时,在约32公里的距离上水平穿深能力为268毫米,在约5公里的距离上垂直穿深能力达到676毫米。
为了满足“防护自身同等口径舰炮”的性能要求,“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优化舰体装甲防护设计,强化重要区域的防御能力。北卡的侧舷主装305mm,这个数据不夸张,胡德侧舷也305了,俾斯麦320。主要靠隔舱设计、损管来提升整体防护。
最终服役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动力舱段舰体能够在6公里距离上“免疫”自己的MK8型超重穿甲弹,弹药库位置的舰体更是能够在约3公里的距离上“免疫”MK8型超重穿甲弹,防御指标还是比较出色的。
海鹰-1号反舰导弹使用了威力巨大的重达513公斤的聚能战斗部,这种聚能战斗部就是为了摧毁厚重装甲舰而设计的,其爆破能量可以直接打穿一米以上的装甲钢板,完全可以轰开地球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舷侧装甲。
大和号的侧舷装甲带的厚度只有410毫米,根本无法抵御海鹰-1号的打击。再加上导弹上尚未耗尽的液体燃料燃烧带来的巨大破坏,6枚海鹰-1号反舰导弹,足以将大和舰送入海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