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证实,位于吉林省图们市的磨盘村山城就是古代神秘东夏国的南京城。这项发现在2021年,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那么,它到底是一座怎样的遗址?古国东夏仅存在了19年,因何建立,又因何灭亡?
11月27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自2013年起,该所对磨盘村山城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9年来累计发掘面积7400余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5000多件。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兼图们磨盘村山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徐廷表示:“东夏国历史在史书上记载很少,这个遗址有助于进一步了解800多年前这一短暂割据政权的兴衰史。”
▲磨盘村山城位置图。图片来源/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方铜印揭开长白山下的秘密
在我国东北地区,长白山一直都是个特别的存在。长白山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长白山屡屡被提及,但是古国东夏,却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少有人知。
记者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公元十三世纪初期,我国北方正值金、元两代交替之际,塞北烽烟四起,蒙古铁骑与女真大军展开了一场关于政权的殊死搏杀。在这个时期,东北大地上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女真族政权——东夏国。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兼图们磨盘村山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徐廷介绍,东夏国始建于1215年,系金末元初东北地区一名叫蒲鲜万奴的将领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当时蒙古与金国之间的军事角逐中,蒙古的实力不断崛起,切断了金国东北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就在这个时间,蒲鲜万奴自立为王,建立了国家,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一带,北到松花江中游,南至今朝鲜的咸境道。牡丹江、图们江、绥芬河流域是其主要活动区域。公元1233年,东夏国被蒙古军队所灭。
考古人员发现东夏国南京城的线索,最早始于1954年一枚铜印的出现。在此之前,东夏国只存在于史书中,相应记载只寥寥数语。
据介绍,1954年,图们市长安镇一个农民在山上捡到一块方方正正的金属,背面有长方板状手柄,上面刻着几行看不懂的文字。
山上捡到“宝贝”,引起文保人员的关注。此后,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将这件金属块移交给吉林省博物馆。经专家确认,这是一枚铜印,上面刻有篆书“南京路勾当公事印”,侧面以及背面刻有“南京行部造”以及“天泰三年六月一日”的字样。
▲监支纳铜印,监支纳为金国设置的官职,主管支出和收储。图片来源/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京路是行政区域名称;勾当公事,则指职衔名称,是金代地方的政府官员。这枚铜印上最重要的线索则是“天泰”二字。历史上仅有东夏国曾以天泰为年号。
磨盘村山城与历史上的东夏国有何关联?这里是否就是东夏国的南京城呢?
为了准确认识磨盘村山城的年代、性质和空间布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至2020年,对磨盘村山城连续开展了长达9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7400余平方米,勘探范围超过20万平方米,调查范围达20平方公里。
▲磨盘村山城远眺图。图片来源/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00年前铁镞和礌石见证古城
2013年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考古队,对铜印发现地磨盘村山城展开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让人惊喜的是,考古队很快就在多处地点发现了瓦当、滴水、鸱吻等建筑构件。
据了解,磨盘村山城遗址位于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南部一处独立的山体之上,北、东、南三面为布尔哈通河环抱,西侧距离延吉市区不足5公里。城内最高点海拔388米,山城充分利用自然山势,城垣沿山脊和山腹修筑,平面呈阔叶状,周长4549米。城内多为平缓坡地,地表可采集到大量砖瓦等建筑构件。
图们磨盘村山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徐廷告诉记者,“装饰性建筑构件的发现,直接抬升了建筑的规格水平。”
此后,考古队员又在城内两处山谷的的谷口,发现两个狭小的山谷内平坦的腹地,两个谷口是出入山城的必经之路发现了城门。考古人员还在此发现了人工修葺规整的门垛,内侧的边石还发现保存的非常好的地柎等相关附属设施,相关发现也证实了考古队的猜想。
随着发掘的深入,山城的布局逐渐明朗。根据城墙转折、豁口等特征,将城墙划分为26段,逐一建档立卡。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考古人员选择部分豁口和墙体进行了解剖,山城城墙的内部结构和城门的位置陆续被确认。
据介绍,山城共设置7座城门,其中4处带瓮门。此前发现的两处狭小山谷出口被考古队标记为东门(1号门址)和北门(2号门址),这两座城门封堵了山城北侧仅有的两处狭小山谷出口,均带有瓮城。
瓮城,是指建在城墙外面的那层瓮墙,和城墙形成一个弓箭形状,中间就是瓮城,这样敌人来了之后,就会被困在瓮城里,成为“瓮中之鳖”。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山城东、北两处城门内,都发现了铁镞和礌石。礌石是古代作战时用来从高处抛下,打击敌人的一种远距离攻击武器,八百年之后,这些礌石成为那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东门瓮城平面近扇形,瓮墙土筑,夯层明显,东段水毁。北门瓮城平面呈弓形,瓮墙笔直,两端与南侧半弧形城墙相接。瓮墙土石混筑,分两次修筑,内部为夯土墙,后在夯土墙两侧加筑石墙。北门东西两侧城墙沿山腹向两侧山脊爬升,至最高点转角处修建了两座角楼,视野极为开阔。1号角楼为方形的高台建筑,西、北、东三面以人工修整的块石垒砌,内部填充碎石和黄沙,南侧与城墙连接。
通过对城墙进行了解剖,确认城墙为早晚两期修筑,早期墙体利用块石错缝垒砌,外墙面向上逐层略有收分,非常规整,现高在4米左右。晚期直接利用原有墙体,在墙顶垒块石加高后,两侧填土夯实加固。研究数据表明,早期城墙的始建年代应在公元8世纪前后。而晚期墙体的年代数据基本集中在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之间。
▲磨盘村山城东城门。图片来源/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蒙古大军攻破山城付之一炬
“为了克服磨盘村山城遗址地表植被茂盛调查不易的困难,考古队采用低空激光遥感和滤植技术成功,获取了山城航拍影像图和DEM图。”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安文荣说,结合地表踏查和基础测绘,考古队共发现疑似台地215处,疑似建筑址9处,疑似半地穴房屋43处,石头房屋15处,坑179个,疑似路5条,疑似台阶1处。
据悉,经考古调查和钻探,考古队在山城西区发现了疑似的宫殿区位置。宫殿区由坐南朝北的若干人工台地构成,台地上建有带大型火炕的建筑,建筑外围可见修琢规整的大型础石,还一处大型建筑基址内发现了宫殿殿址。进入宫殿,沿着中轴线有三座宫殿殿址自南向北顺坡依次排列,两侧另有若干配殿,宫殿区周边还有三座小城及部分居住址遗迹。现场挖掘出很多东夏时期的高等级建筑构件瓦片,灰色瓦片,通过对这些建筑构件空间位置的分析,未来有机会能够复原这些建筑的面貌。说明当年的宫殿建筑是以基础石为地基,上面用木头固定,房顶由灰色瓦片覆盖。
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看,由于普通的老百姓只能住在茅草房里,考古队猜测,能够住这样的房子,说明房主人很有可能是达官显贵,甚至是国王。
在对山城中区建筑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座古代的大型仓储遗址,并出土了粟、红小豆、小麦等多种粮食作物。
上游新闻记者从吉林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粮仓遗址位磨盘村山城中部建筑群北侧,由五排础石构成,东西长21.25米,南北宽7.5米,四周环绕排水沟,遗址上散落大量陶质建筑瓦件。这种特殊的建筑格局,鲜见于以往我国已发掘的金代遗存中,是东夏国独有建筑形式。
考古人员在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已经炭化的粮食作物,遍布建筑基址。考古人员对遗址内外出土的炭化粮食进行了浮选、鉴定,确认建筑址内出土的粮食以粟为主而且较纯净,建筑基址外侧西北角出土的粮食以红小豆为主,另有少量的黍、小麦、荞麦。
考古人员猜测,这些粮仓应该是在蒙古大军攻破山城的时候被付之一炬的,房屋倒塌掩埋了未燃尽的粮食并炭化,才使得如此大量粮食得以留存地下8个多世纪。
考古队近年来在磨盘村山城遗址内还发现了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如铁斧、铁镐、铁镰、石磨盘等,连同此次发现的粮仓。种种考古发现,说明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相当成熟。
▲4号建筑基址炭化粮食出土场景。图片来源/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城宫殿力证东夏国南京故址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未解的谜题:山城中发现的粮食是谁储藏的?这座山城究竟是否是东夏国城池南京城?
直到2019年,一枚带有文字的铜印出现在粮仓不远处,上面的文字也使考古队员对粮仓有了新定义。据徐廷介绍,考古队对2号建筑基址清理的过程中,在南侧排水沟内发现了一枚铜印,印文为“监支纳印”。
据悉,这枚铜印平面呈正方形,方柱状钮,边长6.3厘米,重516.7克。正面边框内阳刻“监支纳印”,背面刻“天泰四年五月造”,印钮顶端阴刻“上”字。
据《金史》记载:“监支纳,正八品,掌支纳诸物”。也就是说,监之纳为金国设置的官职,主管支出和收储。天泰四年也就是公元1218年,这个时间正是蒲鲜万奴自立后,将国号改为东夏的时间。
由此推测,山城中粮仓就是东夏国重要的官方仓储机构。同时,从地层学角度,也确凿无疑地指明山城晚期遗存属于东夏国。结合山城历年来开展的调查与勘探工作,城址布局日渐清晰,特别是山城宫殿区的发现,进一步使人确信这座山城即是东夏国南京故址。
高大的城墙、险要的角楼、带瓮墙的城门、独特的大型建筑址,高等级院落、小型冶炼作坊、丰富的遗物……9年时间里,考古队员们发现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存,都为还原东夏王朝的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
据悉,目前已确认遗址主要包含两期文化遗存,其中晚期遗存属于金末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为东夏国南京城故址,早期遗存的年代在公元7至8世纪之间。
徐廷表示,东夏国南京城的考古学发现,填补了中国东夏国考古研究的空白,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东夏国历史研究上的话语权。
徐廷介绍,这是吉林省考古史上发掘时间最长的项目,从目前的收获看,对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进一步做好这座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