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但却在37岁剃度,从此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少年时的我们不明白:他要颜有颜,要才有才,而且有钱有爱。何以出家?
记得刚上师范不久,一次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就是李叔同写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盅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晚风吹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歌词句清丽,曲调忧伤,写尽了离情别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有折柳送别一说,这词写于1914,是他为哪位朋友所作,遍查阅资料而不可得。
有人说也许这是大师自己在作别红尘,遁入空门之伏笔吧!
诗歌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离别时的惆怅景象,令人心有戚戚!这歌词是现在的艺人朴树最喜欢最动情之作:一度唱到哽咽流泪不能自已!
这首歌深深吸引了我,课后我去图书馆阅览室广泛搜集有关李叔同的文献材料,拼命探求他传奇的一生,想更多了解这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父早逝,与寡母相依,家中长兄当家。据说兄长对其管教极严,既支持他去海外学习,但又在生活学习思想等诸方面对他限制。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他,性格难免会叛逆的。
据说他母亲去世时,由于大家庭中的教条制度,他的叔叔认为他母亲是小妾而不让他抬入家。让其直接抬到坟地。那年恰赶上李叔同的长子也夭折,双重的打击下,他做出了一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从正门将母亲棺材抬入家中,那次他为母举行了一次惊世骇俗的葬礼:全家人穿黑衣,不披麻戴孝,也不收钱收物,只收挽联,而且他还抚琴高歌一曲《梦》,悼念母亲,来反叛礼教
这也许是他异于常人之处的初现端倪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之所以走上了一条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道路,最后皈依佛门,成为著名高僧弘一法师,也许和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乃至于人生遭遇都有很大关系!
他的父亲李筱楼既是位官员,也是商人,生前信佛教,在他68岁老来得子,这个孩子就是李叔同,他的母亲是父亲的小妾。父亲对李叔同极宠,而他5岁时父不幸去世,从此他与年岁尚轻的母亲相依,家里长兄如父,对其只有严苛的教育,而缺乏父亲的宠爱,这让他的成长就很压抑。
后来在他结婚时,兄长给他30万成家费,从此他与母亲搬至上海,这于他与母亲来说也许是最欢乐幸福的时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推向极致,在诗词书画音乐戏剧文学等领域开中华灿烂的文化艺术之先河!尤其是开创了裸体写生,这在当时可是惊世骇俗,而且还与那位给自己当模特的日籍女子同居,11年后却抛弃她与家中的妻儿皈依佛门,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犹记得她的日本妻子的疑问:“弘一大师,什么是爱?”
他答:“慈悲!”
他的妻子不懂:“你对世人皆慈,为何独独伤我?”
大师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那刻,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他是多么的不可理喻呀:一个连亲人都不爱的人,怎谈爱世人?而且他据说每次坐下都抖抖衣服,生怕压死小虫。
他这个人真的很矛盾呀!
当自己历经岁月的洗礼,生活的磨难,历经沧桑后,或许了悟了大师的“悲欣交集”,则是他对生死的禅意,对其一生的最好注解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