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点和他的《历下志游》

文/杨曙明

历下志游》是晚清文人孙点以笔名“游艺中原客师史氏”,于光绪八年(1882)所著,全书分为八卷,但篇幅并不是太长,连“序”带“跋”尚不足四万字。不过,这本书对我们了解晚清时期的济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孙点(1855—1891),字君异,号顽石,又号圣与,别号三梦词人,安徽来安人。光绪八年(1882)前后,他来到济南,给时任山东学政张百熙当幕僚。光绪十一年(1885),他参加了乡试,落第后曾一度沉湎于花柳歌巷,并与苏州侍女圆淑有过一段缠绵爱情,但终因圆淑已与他人定有婚约而未能如愿。仕途挫折和爱情失意,使得他萌发了去东瀛发展的念头。光绪十三年(1887)3月,经友人介绍他到了日本,但因为未能及时找到合适差事而于同年7月回国。或许是机缘巧合,次年1月,他作为满清政府出使日本之钦差大臣黎庶昌的随员再次到了日本。期间,极善填词的孙点,作为黎之随员,时常参加些诗酒聚会,并与日本名流多有唱酬之作,因而在日本文坛渐渐有了些影响。光绪十七年(1891),黎庶昌任满回国,孙点未予同行,后见继任驻日公使李经方无意让他留任,才不得已而回国,不料在回国途中,不知何故,他竟突然投海身亡,结束了其37年的人生旅途。

《历下志游》是孙点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虽然冠名“历下”,但内容记述的却是往日济南的社会风情,因为“历下”之名在历史上曾为济南的雅号和“别称”。不过,书中的记述虽然涉及到当时济南府所辖的一州十五县,但过半多的内容则是老城内的社会状况和民俗风情。

孙点喜欢旅游,其在《历下志游》自序中写道:“余性喜游,计数载之中,足迹及数万里。每游一地,或居一二月,或七八月,最久者不逾期年,殆卒无终三年之淹也。”可是,纵观孙点终生所著,虽然他“两游闽越荆楚,北走齐鲁幽燕”,却唯有为济南写下了《历下志游》,其他地方皆无。何以如此?或许是他在济南客居的时间长些,但更或许是济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他情不自禁留下记述,正如其在自序中所言:“历下居山左之中,形胜为他郡冠,骚人墨客,荟萃尤多。游览之余,复萌故态,志游之作,倍急于前。”其友人“梦梅花生”,在为该书所作序中讲得更明白:“山左为文明之邦,夙称望国;济南据形势之胜,久号名城。周秦之陈迹犹存,湖山之遗址如故。商贾云集,则击毂摩肩;裙屐雅游,则花天酒地。倘非有风俗之志,何以壮富庶之乡?此师史氏《历下志游》之所由作也。”

《历下志游》属于方志类书籍,但又不完全是志书,其体例类似于《1914·济南指南》《1927·济南快览》《1934·济南大观》等。内容分为正编和外编。正编四卷分别为“疆域”“名胜”“城闉”“习尚”;外编四卷则分别为“交游”“丛芳”“歌伎”“香屑”。正编主要是介绍了旧时济南的历史沿革、疆域古迹、山水名胜、城池街道,以及民俗风情等。外编主要是记述了16位友人、29名女闾、26位名伶,以及与侑酒征歌、观剧狎妓等相关习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外编所述虽然事涉风月,但却无关乎色情。

《历下志游》是以文言文成书,语句极为简洁精炼,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济南:唐、虞、夏、商为青、兖二州之域,春秋(为)齐、鲁、谭、祝、邹诸国地,战国时并入于齐。秦罢封建,为齐郡、东郡地;汉为齐国地;后汉为济南国,此“济南”之名所由始也。三国属魏,为济南郡,晋因之;南北朝为齐郡,始治历城,隋因之。唐为齐州,五代、宋俱因之。金为济南府,元为济南路,明改济南路为济南府,国初因之。”上述文字虽短,却将济南的历史沿革介绍得明明白白。再如:“大明湖:在城内西北隅,发源于泺城五龙潭侧,合濯缨、珍珠诸泉暨城中各水,汇为巨浸,占郡城三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如绣,清芬扑鼻,似游香国;湖光浩渺,烟水迷离,鼓枻其中,有吴儿洲渚之想。亭台掩映,风景绝佳。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亦可奇也。由北水门经会波桥,注大、小清河入海。”同样是寥寥数语,就把大明湖的地理位置、来龙去脉及优美风情,说得清清楚楚,让人读后回味,绝不亚于千把字的白话散文。书中对王府池子的介绍更为简洁:“濯缨湖:在抚署内,本名‘灰泉’,汇珍珠、散水、濯缨、朱砂、刘氏、溪亭诸泉成此。周广数亩,有百花、鹊华二桥,入大明湖。”

“济南为山左名邦,形胜之区,不可胜纪;咏游之乐,殆无虚时。”然而,随着历史烟云的消散,昔日济南的诸多名胜今已不存。在《历下志游》中,我们能读到诸多这样的实例。例1“大明寺:在大明湖上。寺东、北两面侧湖,水成净池。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洵胜境也。”例2“严更楼:在藩署东。旧名‘谯楼’,后更今名。内有铜壶滴漏,今已毁。郡庠中有崇制阁,宏丽尊巍,屹然大观。登者俯瞰鹊桥,旁览明湖,一收烟雨之胜。棂星门外有中规、中矩二亭,方圆异制;又有飞跃亭,绕以玉带河及芙蓉泉水,其水迤逶北流,转而东,复入明湖。”例3“汇泉寺:在湖之东南,三面临水。其东有堤,不五十步,即已达岸。寺正殿供佛像,其东偏为关帝庙,再东则公输子祠。其西偏有精舍数楹,为薜荔馆故址,画槛珠帘,颇有雅致……其风景当不减西子湖边也。”例4“三公祠:在大明湖南岸,祀明许忠节公达、明薛文清公瑄、王文成公守仁。全湖在望,风景颇佳。”例5“泺源书院:在抚院西明都指挥署。基址阔大,广厦约百数十间。鲁诸生之向学者,肄业其中。邹鲁之风,于斯复振。近闻并生筮草,则又文教昌明之兆也。”例6“钟楼:向在提学道南,有钟楼寺,明成化年建,今已圈入学署内。楼凡三层,中悬巨钟,上有仙凭,人不敢上,上则必有奇祸。或误鸣钟,则阖城为之不宁。嗣由学署封禁。”例7“鼓楼:在城西藩署前。高与钟楼埒,盖犹藩宫遗制。今皆渐就倾圮矣。”

“济南形胜,昔号名区。南包泰阴,北临渤海。舟车络绎,山水清幽。”“四达街衢,曲折尽致。商贾辐辏,羁旅侨居。”据《历下志游》记载,当时在济南城内,仅是会馆就有:位于起凤桥近旁的八旗奉直会馆;位于宽厚所街的闽浙会馆、江南会馆;位于万寿宫近旁的江西会馆;位于布政司小街(今省府东街)的湖广会馆,位于榜棚街的中州会馆;位于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的山陕会馆。不大的济南老城,竟然有这么多会馆,此乃商贸活跃之佐证。

《历下志游》书中,虽然没有老城及周边的街巷附图,但文字介绍得却较为详尽。“以门为纲,以街为目,分条贯串,始得详明。”例如:“历山门外迤东行为岳庙街,岳庙在焉。稍东而南为演武厅,其左为火神庙,再为南圩门。出不数里,即达历山……”再如:“泺源门内正街为西门大街,东行为泺源书院,又东为抚院前,又东为圆通观,又东为四隅头,又东为府署、为皇亭、为济东道署,以达木牌坊之关帝庙;再前为东城墙,为出齐川门之道……”在这些街巷介绍中,还间接道明了诸多沿街衙门、书院、庙宇等的具体位置。

说起济南老字号,老济南们津津乐道的大都是宏济堂、燕喜堂、瑞蚨祥等等。可是在《历下志游》中,这些老字号或是尚未创办,或是尚不知名。如:“书铺:在大、小布政司街,以二酉堂、同林堂为最久。南纸铺:不下十余家,以艺林堂为最,在抚院前;次则有容堂,在布政司小街。古董铺:多在后宰门,以宝名斋为最,鼎彝之外,间以古书,惟书画则佳者甚少。衣庄:以百顺为最,在西门大街,余皆在芙蓉街。靴帽铺:在芙蓉巷,以同祥义为最,次则大成号。洋广货铺:多在芙蓉街,以裕聚为最,裕昌次之。药铺:散见于各街,以益寿堂为最,在布政司大街;次则东育生,在抚院西。三山砚镜铺:在芙蓉街。远香斋小菜铺:在布政司大街。”再如钱庄:“新泰厚票号在西门大街,其右路北为瑞林祥;瑞生祥在芙蓉街,谦吉升在芙蓉巷,袁凤九在布政司大街。其余钱肆,散见于各街。”再如酒楼:“可假座宴客者为鹿鸣园,在厚宰门;中和园,在府学前;福庆楼,在金鞠巷;海山居,在芙蓉街;百花楼,在百花桥,本名‘致美斋’;凤翥楼,在王府池;北渚楼,在芙蓉街龙神庙北;九华楼,在县西巷。”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上述这些当时知名的商号,可惜都未能传承至今。

“齐俗朴实,有古之遗。历代名流,罔不称许。士尚学业,农勤耕桑。即在妇稚,亦少旷废。求礼于野,往制犹存。游食虽多,皆非土著。”《历下志游》中,对济南的风土人情多有着墨。从节日规矩到婚丧礼仪,从生活习俗到衣食住行,从语言称谓到土特产品等等,都有扼要记述,不过以笔者来看,其对济南人的人品介绍最为精彩。“济南士好经术,城乡绅家,罔不课读。即农夫胥役,亦知延师教子。学馆如云,名里相望。曾南丰《类稿》云‘齐为文学之国’,又有谓‘齐鲁文学皆天性’者,信然。”再如:“历下之民,最乐输将(捐助,笔者注),不俟催科,自然云集。南省抗粮、包漕诸恶习,此皆无之。”“地宜桑麻,民好蓄积。”“郡属之民,畏见官长,故健讼者少,妇女尤兢兢以登公堂为耻,即有官事牵及者,辄百计求豁,故城乡妇女节烈者多。”“缙绅之家,不权子母以夺民利,其有竞刀锥以兼贫寡者,皆羞为之,故多贫居,常亦罕与仕宦往来。”“齐俗俭仆(朴),衣服不尚华丽,无论贫富,率服大布之衣。间有服茧绸缎者,即昌邑所产。若洋绉大缎,虽极富贵之家,亦罕有作常服者。”如此等等,读之莫不让我心悦、诚服。

《历下志游》是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旧书,但时下品读仍是津津有味,读者从中不仅可以况味晚清济南之风土人情,更能回味济南历史文化之韵味绵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历下名士寻踪》《我的父亲母亲》《历下老字号》等十部散文集和《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之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历山》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