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古人云,叶落归根、慎终追远。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这是每一个来到这个红尘俗世的人,都在寻找的答案。

可探究了一生,终究还是没能得到结论,一个人一个观点,一个人一种定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流逝之下,这个尘世已不再是从前,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沧海化作桑田,科学从另一个角度,揭开了生与死的面貌。

所谓的生,也不过是从一个胚胎成长为一个人,再慢慢变老;所谓的死,也不过是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被推进焚化炉里,化作一捧尘土之后,被铁锨胡乱地塞进一个小盒子里。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早已看淡了生死。

看着那个描金画银的小盒子,也不过是嗤之以鼻的讪笑。

然而就在不久前,一个恢复土葬的建议,却突然喧嚣尘上,成为舆论各界讨论的焦点。

关于“葬”,重新被搬上了桌面。

吴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就是北大哲学系的教授吴飞

师出名门,北大教授

吴飞的言论被搬上互联网后,随即就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围观。

这看似荒唐的言论,就像当年一位提议“农村人不该上大学”的代表一样,瞬间开始在网络上发酵,引起热议。

不少网友也觉得,吴飞与那些跳梁小丑的“砖家”一般,搞出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其实不过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自我炒作而已。

然而,当翻出吴飞的履历时,似乎有些人开始不这么认为了,甚至在内心深处,开始与吴飞产生共鸣。

吴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吴飞出生在河北肃宁的一个普通人家,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般,度过了欢快的童年之后,便步入了学堂。

那时国内很多的农村家庭,并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之所以把孩子送进学校,无非是找一个能替自己,管束孩子的地方而已。

除此之外,才是为了让孩子读点书、认认字,将来不至于是个文盲。

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的材料,从握住书本的那一刻,他就与知识和学识深深地连在了一起。

一旦喜欢上了,逃不开,也躲不开。

吴飞就是这样的人,他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喜欢从知识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1992年,19岁的吴飞凭借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了多少人梦寐以求,却又求知不得的北京大学,成为社会学专业里的一名大学生。

吴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大求学的岁月里,他畅游在北大的知识海洋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中。

四年之后,吴飞顺利地从北大毕业,紧接着又考取了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

北大哲学系在我国哲学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现代哲学理论的发源地,在这里,吴飞有幸成为著名哲学教授王守常的学生,开始从事哲学领域的研究。

毕竟哲学和宗教,是分不开关系的,很多哲学思想起源于宗教。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视野,开阔研究的领域,吴飞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又远渡重洋,去往哈佛大学,接受更深次的教育。

在哈佛,他遇到了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阿瑟·克莱曼。

阿瑟·克莱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瑟·克莱曼还有一个名字叫凯博文,是哈佛大学的双学院终身教授,不仅如此,他和中国还有很深的渊源,是上海市的荣誉市民。

吴飞在哈佛读博的时候,正式拜在了凯博文的门下,凯博文对他也是毫无保留,倾囊而授。

2005年,吴飞学有所成回到了北大,并在北大的博士后流动站潜心研究了两年,期间他多从事宗教思想和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并且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直到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飞接触到了周礼。

周礼中所存在的,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意义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吴飞。

而在研究周礼的过程中,他偶然知道了一个人,他叫张闻远。

张闻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闻远本名张锡恭,字闻远。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礼学”大家,尤其是对清朝的丧礼,更是颇有心得。

在研究张闻远的过程中,吴飞渐渐地对现代的丧葬方式,产生了质疑。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礼记·祭义》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宰我的一段话,宰我问孔子什么是鬼,孔子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这大概是中国人最早的尘归尘、土归土,叶落归根的说法了。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言明,古时的君王之所以要祭祀祖先,为他的便是教化百姓,告诉百姓什么是孝,什么是传承。

或许,是源于这几千年的祭义,中国人更讲究孝道,讲究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思想早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随着血脉一直流淌。

那清明时节的一张张黄表纸,那佳节之前,摆在坟头上的香烛、祭品,便是对祖先,对祖宗的一种缅怀,一种惦念。

只要还有那一座座坟茔,无论走多远,无论离开多久,还都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的家。

即便是身处海外,漂泊异乡,还想着有一天能够重归故里,叶落归乡。

“坟”不再只是亡人的墓穴,更是血脉亲情的传承,和它在一起的就像是家族中的祖庙,也像是族谱中的一个堂号。

无论你我是否相识,只要家谱中能找到一个相同的名字,再陌生的两个人,也能感觉到说不出的亲切,原来你我都是一家人。

家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世界之所以不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不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也正是源于这种特殊的血脉传承,还有特殊的家族观念。

也正是这种传统,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把所有的中国人都聚在了一起,任凭刀山火海,任凭硝烟战火,始终能够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来者的侵犯。

土葬在汉民族之间的存续,恰恰是这种文化的传承和观念的延续。

总觉得埋在地下的老祖宗,还在看着这个世界,还在看着这个家族,萦绕在世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然而,在脚步变得越来越快的今天,这种感情却悄然消失了,亡人的躯壳化作一捧填满盒子的骨灰,匆匆地被埋了起来。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这种血脉感情,越来越淡,好像没什么值得世人留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礼中那祭奠亡人的仪式,已经不复存在,就连婚丧嫁娶中,各地不同习俗的流传,也被不明就里的人,刻画上了封建思想的包袱。

就如同有人说的,一些地方过年磕头的习俗,是骨子里抹不去的奴性,好像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才是自由和平等的表现。

孰不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就是靠着这些繁琐的礼节,也正是这些礼节告诉了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尊重老人,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奉献过;爱护孩子,因为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这不是奴性,而是尊重。这不是不自由,而是肩上担着的责任和义务。

这又岂是西方几百年的文化所能够理解的,又岂是不知廉耻的人所能明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连文化都不能认同的民族,还有什么资格去谈未来。

火化,就是把人当垃圾处理

当年,一些专家强烈建议推行火葬,甚至有些地方强制要求火葬,也是有原因的。

在专家的眼中,土葬存在着两个极大的问题,一个是随处可见的坟茔,侵占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个就是担心传染病的问题。

有些亡人是被传染病夺取生命的,一旦这些人被埋入土中,很有可能会污染到地下水,而对周边的百姓造成危害。

然而,多少年过去了。火葬也逐渐地被世人所接受,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中,吴飞终于忍不住了,他对“火葬”提出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

吴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释土葬比火葬更合适,还给出了让人难以反驳的理由。

吴飞的第一个理由,便在于土葬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几乎历朝历代,汉民族都是以土葬的形式安葬亡魂,用一种“视死如视生”的方式,缅怀着自己的亲人,这早已在汉民族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是汉民族内心里所向往的,而骨灰好像削弱了这种思想上的表达。

第二个原因,便是火葬对环境的危害,远远大于土葬,而且逐渐商业化的丧葬仪式,不仅成为了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还给亡者家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担。

土葬是直接安葬,表面上确实浪费了不少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实行火葬的政策,出发点也是好的,然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却有些事与愿违。骨灰装进一个小小的盒子里,的确要比棺材下葬节省的土地要多得多。

然而,墓穴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骨灰盒,但放置这个盒子的墓穴,并不比土葬的要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墓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水泥、混凝土建造的墓穴也是越来越多。

伴随着坟头的固化,占用的耕地面积,也是越来越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近些年来每年死亡的人口,超过千万之多。

焚化遗体不仅使用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产生的污染物也是不可估量,从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说,土葬比火葬更具有优势和可操作性。

火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5,6年前,北京市就做过一次测算,北京市平均的丧葬费用达到了8万左右,其中最重要的费用,便是租用墓地。

更重要的是,墓地的使用年限有限,使用期到期之后必须续租,要不然亡人的骨灰,便会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成为“孤魂野鬼”。

随着故去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墓地都在不停地扩建规模,占去了大量耕地的同时,也是水涨船高的墓地费用。

墓地成了一些投机商人的敛财工具,但却成为了亡者家人的负担。

墓地越盖越豪华,费用却来越高,占据资源的同时,也在逐步地引发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当年所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飞给出的第三个理由,则是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所引发的。

殡仪馆等负责焚化遗体的机构和单位,把焚化当作了流水线,来一个走一个。

骨灰从炉子里出来,被随意的装进骨灰盒里,有些人的骨灰被不完整的装了进来,而有些人的骨灰里,则掺杂了别人的粉末。

这种毫不在乎,冷漠无情的处理方式,就像是处理垃圾一样,处理别人的遗体。

这是对亡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亡灵的亵渎。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死后还要被别人凌辱一番一样。无论从伦理学上,还是社会学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对周礼和清代葬礼研究多年的吴飞,总觉得火葬是不合时宜的,从环保、道德、人伦和文化传承的各个角度上来说,似乎土葬比火葬都要合适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才有了建议恢复土葬的提议。

在他看来,火葬所有的弊端,在土葬上都能够更合理的解决,在土葬的同时逐步引导葬俗,拒绝坟墓硬化,也拒绝铺张浪费。

这样多少年后,如果故人还在,还可以祭奠祖先,如果斯人已逝,便可以重归耕地。

这要比埋进墓园里,要强的多。

至于该不该火葬,又或是回归到土葬,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在中国的人意识里,大概土葬所传承的文化,要比火葬更容易刻在人的内心深处。

土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的几十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数以亿计的老人会故去,如果不能找到一个更合理的解决方案,的确会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土葬是不是更好的选择方式不得而知,至于未来将会魂归何处,是山河之中,还是梨花之下,大概没有人说的清楚,一切都交给时间来解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