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全球仅剩30枚氢弹,且只有中国有!

这个传言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因为氢弹的保养费用太高,已经全数销毁,而中国的“于敏构型”氢弹极易储存,所以现在唯一的的氢弹储存国只剩中国了!你信了吗?

关于氢弹,真懂个中详情的都是专业人士,知道有国家保密义务,不敢说;不知道的人,以讹传讹,全在乱说。“氢弹只有中国有”这个说法不能说是错,简直是错得离谱了。笔者查了各种基础资料,现在就针对关于氢弹的两方面谣言来一一解答,错在哪,为什么错。

谣言一:氢弹只有中国有?

能理解大家对国家军力的自信,但咱们得先明确一下,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型氢弹的爆炸是在1954年,美国的。七年之后(1961年),苏联的沙皇炸弹也试爆成功,当量超过5000万吨,是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核武器。而我国的氢弹之父于敏率领的研究团队直到1967年才实现了330万吨当量氢弹的试爆,时间顺序来说,在现在公认有氢弹的联合国五常中位列倒数第二。

但全世界那么多国家,氢弹依然只有五个国家拥有,咱们位列其中,这才叫自信的同时脚踏实地,不吹不盲目。

氢弹之所以是自信的资本,是因为它远远强于原子弹,是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武器。而当今世界军事局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核打击的能力吗?不,是核反击的能力,也就是俗称的核威慑。虽然氢弹没有实际投入使用,但理论上又是时刻在“用”的,因为它只要在国家的兵器库里存在一天,就能给所有虎视眈眈的人一个严重的警告:你敢吗?你敢承担进攻后被氢弹反击的代价吗?

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之一,美国和其他几个常任理事国更是同理,为了传闻中的“维护费用”放弃氢弹,主动放弃世界争霸的门票,这种行动和“自断双手”无异,他们才没那么傻。

这不,就连朝鲜都宣称自己在“1·6核爆”中进行的是氢弹核爆,虽然实际上是怎么样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但也足以看出氢弹的政治价值并不输于它的军事价值,各国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只有放在兵器库里才能安心过日子。

谣言二:氢弹难以储存?

这个谣言是上一个的原因,我们解释它需要先讲一点理论基础。

氢弹的杀伤力来源于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有些类似。聚变需要用到氚,一种氢的同位素,它比氢元素多了2颗中子,也叫超重氢。氚的成本极高,而且并不稳定,会自发衰变,有的人就理所当然认为氢弹一旦造出来就要立马用掉,否则就会报废。这结论看似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联系起“只有于敏构型氢弹能够储存聚变材料”这一结论来看,逻辑上就出现差错了。难道于敏老先生能违背物理规律,让氚不发生衰变吗?想想就是不可能的。

那氢弹究竟是如何保存的?实际上,核聚变虽然需要用到氚,但是氚并不是一开始就加在里面的,而是现场生成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于敏教授的精确计算和思维广度,他通过计算发现,作为聚变材料虽然氚的确是更优越的,但相比起氘——氢的另一种同位素,氘、也叫重氢,数值似乎也没有高得那么多。更重要的是,氘可以以稳定的氘化锂的形式存在于氢弹中。正是这种构想,让“于敏构型”诞生,成为了中国独创的氢弹构型,并且以世界第一的速度仅仅花费两年多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

于敏先生用于计算的Breit-Wigner公式

技术难题即将迎刃而解了,只剩一个问题:氢弹爆炸时需要的氚,该如何从氘化锂中产生呢?答案是:用原子弹作为“扳机”,来引爆氢弹!

在氢弹内部装上小型原子弹,原子弹经过核裂变爆炸后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和中子,满足了氢弹中氘化锂的分解和聚变条件。1000万℃的高温之上,氘化锂迅速分解成氘和锂,锂又和中子结合产生氚,最后氚和氘在极高温下发生聚变反应,氢弹爆炸。聚变套裂变,这就是二相“纯氢”弹。

氚和氘发生聚变反应

还有三相弹,本质是二相弹的“外部套娃”,就是在以核聚变为终点的基础上再套一层原子弹进行核裂变。理论上来说,这个套娃可以无限往下套,变成N相弹,爆炸当量既没有下限也没有上限,但重量也会越来越可观。三相弹目前也是美国和俄罗斯核武器库的主要库存。

这些理论早不是秘密了,从氚的成本问题想到利用氘化锂也是很合理的思维路线,于敏先生能想到,别国的专家自然也能想到,虽然具体的模型是怎样,究竟怎么用一级裂变引发二级聚变,都还是各国的保密事项。但除了于敏构型,外国也有着独特的泰勒-乌拉姆构型(T-U构型)能实现这个过程,氢弹的储存方面早不是问题了。

只能说,创造这个谣言的人怕不是还活在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代。那时候,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美国“常春藤麦克”氢弹倒是自带巨型冷却装置,用了纯液态氢作为原料,难以长时间保存,但这种型号的氢弹甚至不如二相弹,早被取代和淘汰了。

谣言从哪来?

这些谣言在网络上盛传多年,可它最初是怎么来的?抱着追根究底的精神,小强哥也去查了查它的来源。虽然具体的已经无法考证,可以发现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曾有一位名叫金灿荣的政治学教授在一次讲座中笑谈: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保存有30枚可使用氢弹的国家。

金灿荣教授也是我国的权威之一,他说的话在民间会掀起很大的风潮,也不奇怪,但首先,金灿荣教授的专业领域并不在于此;其次,他可能是把三相弹这类核弹头单独划分了一个领域,不当成氢弹来看,所以得出了这个结论。不管怎么说,都太过于武断不严谨,引发人误会了。

再追溯下去,就要查到在2011年10月左右的“美国销毁最后一枚B53核弹”的报道了。B53是冷战时期留下的最大氢弹,当量900万吨,是二战时期投向日本广岛的“小男孩”的600倍。在美国前一年,俄罗斯也宣布拆除当量2000万吨的R36M2,。两国接连如此,宣告了“纯氢”二相弹时代的终结,很多人看到“最后”两个字便误以为他们不再有其他氢弹储备。

报道截图

其实是当时总统奥巴马制定了削减核武器的目标,二相弹各方面相比,不如三相弹和衍生的中子弹,被淘汰很正常,也不意味着美俄的氢弹开发就此终结。“氢弹只有中国有”的谣言也不攻自破了。

我们看见一个传闻,不要盲目追捧,而是需要正确认知自己国家的强度。以于敏老先生为首的科学家们无疑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实现了我国氢弹低成本的生产资本,但我们也不可轻看外国的军事国力,这不是为了崇拜他们,而是为了那句老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到如此,我国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