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龙华融媒

樟坑社区在哪?民治地铁站A出口出来,眼前高楼密布的区域便是樟坑。辖区总面积0.572平方千米,人口约5.5万人,居民区没有花园小区,全是城中村。这个基础设施薄弱,流动人口众多的社区自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探索社区治理与服务新路径的使命。从最初点燃志愿之“火”聚人心,带动居民“心中无数,不计得失”为社区奉献,到近两年探索数字治理,社区开展工作“心中有数,手中有方”,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年轻”社区敢闯敢试,活力涌动。

“樟坑红”聚人心

在樟坑社区,居民总能见到一对“红马甲”夫妻,他们是已到花甲之年的郑振亮和王晓玲。从地铁口共享单车摆放、市容环境提升、交通路口文明劝导,到参与疫情防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等,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一年到头,从不间断。2019年至今,三年时间里,这对夫妻累计服务时长达3000小时。

在问到他们做义工服务累不累的时候,二老总是笑呵呵地说:“身体没什么特殊情况,能做的我们都会去做,没什么累不累。樟坑义工队伍的成员做服务都十分积极,我还怕抢不到报名链接的名额嘞!”

社区义工队负责人贾义均感慨,“5年时间,从最初的10余人壮大到现在近1200名义工,对于一个纯城中村社区而言,能有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用义工服务搭建桥梁,作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突破口,这是樟坑社区长期以来推动的工作,居民在参与义工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了归属感,参与家园治理,社区也和居民有更亲密的互动,更好地听见居民的声音,了解居民需求。如今,做义工在樟坑社区成了生活新时尚,社区还出台了积分兑换制度,鼓励义工发挥所长。在社区日常工作中,“樟坑红”发挥了突出作用,志愿之火越来越旺。

樟坑社区智慧指挥中心。

小朋友参加社区环保实践活动。

数字战“疫”显身手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如何高效、安全守好最后一米,成为这个流动人口密集社区必须破解的难题。“向科技找答案!”在樟坑社区党委统筹下,社区第一联合党支部党员、深圳市意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海龙团队研发出防疫排查AI系统。这套系统可自主识别B类人群,并给予相应的防控监督和防护提醒。同时,也减少人员接触,极大提高了信息收集效率。系统一上线,当时连续奋战多天的社区网格员直接喊出了“高兴得想哭”。

此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及企业复工复产,樟坑社区党委先后推出城中村电子通行证和企业电子通行证辅助系统。

辖区商铺多,复工复产产期,商铺生意整体冷清。社区党委又及时上线“樟坑社区商铺公益展示平台”,打造社区线上商圈,帮助商铺打广告,激发居民消费热情。

数字技术在战疫行动中所迸发的能量,让社区党委大开眼界,也打开了社区治理的新思路。

社区志愿者在疫苗接种现场开展服务。

航拍樟坑社区(局部)。

数字场景一一落地

城中村顶楼大门前一侧装有一个白色盒子,这个盒子是樟坑社区党委安装上的“楼栋天面门禁与消防报警联动系统”。当火灾发生时,声光报警器能自动报警,及时打开楼栋天面门禁,作为消防逃生通道。当大门非正常开启时,系统会自动向业主发送信息,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楼顶天台,进而有效地防范高空坠楼等事故。

这是记者在樟坑社区看到用数字技术解决社区管理痛点的生动一幕。出租屋天面上锁,生命通道难开启,一直是城中村管理的难点,今年以来,樟坑社区党委在社区楼栋试点安装了一批上述的“白色盒子”,让提前用上高科技的房东连连称好。

数字化场景千千万万,社区该往何处发力,现阶段是要追求“大而全”还是打造“小而美”?樟坑社区党委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在“数字龙华”建设指引下,搭建了数字治理社区平台,该平台可根据社区工作需要自设表单,满足不同业务的数据收集、日常巡查需求。考虑到樟坑社区实际及资源有限的现状,目前主要是围绕社区工作的痛点、难点开发功能。

樟坑社区694栋房屋,居民是否有晾晒杆需求,具体要怎么建;每栋楼下停放了多少辆电动车,电动车充电桩怎样分布建设合理……过去,这类工作是网格员逐户登记询问,然后再花大量时间汇总、整理数据。如今,网格员只需要在手机端平台提交信息,后台自动生成数据,打开数字治理社区平台,家家户户情况一目了然。从日常的垃圾桶点巡查、餐厨垃圾回收情况到台风天的安全巡查,今年以来,数字技术在樟坑社区有了更多落地场景。“心中有数,手中有方”,日常管理搭上了“数字翅膀”后,社区也大大提升了处置阶段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关于数字治理,樟坑社区党委还有更大的愿景:希望未来能开拓更多领域,在为民服务、居民自治、社区议事等形成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让居民也用上“数字化”、爱上“数字化”。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陈境聪/文 记者 蔡维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