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是不是懒政不作为?
碧翰烽/文
“萧规曹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说的是曹参任汉相国之后,凡事按萧何的既定方针办,不再出新出奇。史记有云,“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为黄老之学在汉朝的一大政治实践,“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萧”指的是萧何,可谓是大名鼎鼎,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曹”指的就是曹参,在汉初的功劳簿上排名第二。资治通鉴说,“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将第一功臣给了萧何,有些将领不服气,刘邦就用“功人”与“功狗”作为比喻,将领好比是猎狗,萧何却是猎人。
显然,曹参的名气远远不如萧何,属于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其开创的“无为而治”模式功高至伟,属于文景之治盛世的开启者。此后的陈平、王陵、陆贾,以及汉文帝、汉景帝,都是黄老之学的践行者。
史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关于曹参的“无为”,甚至到了“不作为”,有几个细节可以看到:一是为犯小错的下属打掩护,而不予以追究。“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表现出了一种宽厚之风。
二是整天拉着下属一起喝酒。下属来请示,也一概是喝酒,不说事,一切按萧何的既定方针办。
三是起用老实人。相国府里用的人都是为人质朴、不善言辞、敦厚的长者。
为此,汉惠帝有些看不下去,觉得天天喝酒不干事、不作为,是不是太不行了?就质问曹参。
曹参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关于“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治理体系,绝不是一种懒政,也不是不作为,其中体现出了一些深邃的治国理念:
一是一张蓝图干到底。“萧规曹随”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长久性、稳定性。有的时候,为什么干不出显著的政绩?就是因为人的变化,而政策、举措变化也太多太快,使得社会的预期性不够,难以有效适应。
因此,一张好的蓝图,就是要一代接着一代干,这样才能干出成绩、干出实效。有很多事情的成功,就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像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就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
二是少扰民。当初曹参在齐国任相国时,曾专门请教盖公治国方略,盖公就说: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让老百姓缓过气来。春秋战国、秦代以来,受战争之苦,民不聊生。“天下人苦秦久矣。”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关键就是要增强市场、社会活力,要给市场、社会留下充分的空间,不去折腾老百姓,不去过度干扰老百姓,让广大老百姓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放飞自我的空间。
只要老百姓富裕了,生活好起来了,社会就会安定,国家也就繁荣。曹参顺应了当时老百姓的意愿,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大势。
三是规则的力量。仔细来看看曹参的“不作为”,恰恰是一种最大的“作为”,那就是让规则发挥力量。这个规则就是萧何制定下来的政策方针。为什么下属请示也不说事?是因为事情可以有章可循,而不需要因人而定、因言而定。
法治、规则,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重要路径。一些治理水平的高下,往往就体现于此。所以有学者认为,曹参的这种“无为”,也是抑制吕后外戚专权的一种现实考量。
四是不让老实人吃亏。要想执行力不打折,要想工作扎扎实实干到位,就要大量起用老实人,而绝不是投机钻营分子。投机钻营者,夸夸其谈、大搞形式主义,却不干实事,不求实绩,不唯民。因此,无论是无为而治,都需要大量起用老实人,还是大胆作为、敢于担当,就更需要大量老实人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