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章头部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数

380.4万例

,相当于平均每天超过

1万人

、每分钟

7人

被确诊为癌症。数据背后,潜藏着人们“谈癌色变”的这一事实。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现象就是,凡是与癌搭上边的事物,人们都避之如蛇蝎。比如:

息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大肠上长了一块息肉,医生能不能赶紧帮我切掉?”无论良恶性,只要发现有息肉,许多人选择的做法就是立马切除。他们以为,与其担惊受怕,担心息肉会恶化成癌,不如趁早除之,将其扼杀于“摇篮”里。这是许多人对息肉的误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适宜切除,切错了,甚至有可能造成穿孔、大出血或并发症等不良后果。

为此,笔者特别采访了国际著名消化内科专家仁木卓教授。对于消化道息肉能否切除的问题,仁木教授说,

息肉,不能一概而切

息肉不论良恶性,一律切除?

“仁木教授,体检结果上写着,我胃里有块息肉,那是不是得赶紧切掉呢?不会变成癌吧?”做完胃镜检查,报告上斗大的“息肉”二字,着实把罗女士吓了一跳,“听说息肉是癌前病变,如果不切掉,就会转成癌,这太可怕了。”这不,罗女士立马拿着体检报告咨询仁木卓教授:“仁木教授,您是专家,您看这该怎么办呢?”

仁木卓,日籍教授,擅长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内镜筛查及分析,在消化内科领域属国际顶尖专家级别。在仁木教授为贵宾客户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胃肠镜检查的这段时间里,像罗女士这般咨询的客户不在少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木教授,检查报告上显示我的大肠有一块息肉,能不能用内视镜直接帮我切掉?”拿着体检报告,梁先生迫不及待地找到仁木教授,提出自己的想法。梁先生表示,他听说息肉会慢慢变成癌,所以想在息肉转成癌之前切掉,“这样更保险点。”

碰到罗女士、梁先生这样的客户,仁木教授表示很无奈。“哪怕是很小的良性息肉,都有人要我帮他在做检查时切掉,但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仁木教授说,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需要切除,“有的息肉切除了甚至会有坏处,比如造成穿孔、大出血或并发症等不良后果

。”

切除与否,因息肉而异

什么是息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简单来说,息肉就是一种组织上皮表层覆盖的隆起型病变,常见息肉有子宫息肉、宫颈息肉、喉息肉、鼻息肉、大肠息肉、胃息肉、结肠息肉、胆囊息肉等。息肉能否切除,如何切除,因息肉而异。

据仁木教授介绍,息肉有良性、恶性之分,其中良性息肉危害不大,无需太过在意。比如,胃息肉可以通过内视镜基本判断其良恶性,如果是良性,忽视即可,如果疑为恶性,待确诊后则需手术切除。

“不过,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

仁木教授补充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胃息肉,大肠息肉就要复杂得多。

仁木教授称,在日本,如果是10mm以下良性大肠息肉,可直接在内视镜下切除;如果是10mm以下恶性大肠息肉,则需要住院进行手术切除;而如果是10mm以上大肠息肉,不论良恶性,都得住院,手术切除。

另据了解,大约7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腺瘤为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

而大肠息肉转变大肠癌过程为5—10年

。可见,内视镜下诊断是否为腺瘤至关重要。

仁木教授表示,用蓝激光电子胃肠镜做检查,他有90%以上的把握能确定是腺瘤还是癌,即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癌,则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如果是腺瘤,当场可通过内视镜切除,并将其做病理分析。为什么切除了还要做病理分析呢?这是因为在内视镜下切除的息肉,只能切除既定层段,而无法完全切除。“如果病理结果显示为恶性,说明里面还有癌,需要手术才能完全切除。

当然,如果结果显示为良性,就不用管它了。”仁木教授解释道。此外,仁木教授再三强调,腺瘤虽为良性肿瘤,但也应及时切除,因为若对其放任不管,则有癌变的可能性。

业精,缘于勤

仁木教授一直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他潜心钻研消化内科,将内镜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同时,为了增强自身在内视镜下的诊断能力,他学了3年多的病理学,且至今仍在坚持学习。“内视镜只能看到上面这一个平面,有一定局限性,而病理相当于一个侧面,可以透过表面想象里面的情况,以增强我的诊断能力。”仁木教授表示,在日本,只要稍微有点名气的消化内科专家,都学过病理学。

据了解,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消化内科领域,病理学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仁木教授一直孜孜不倦地潜心学习病理学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仁木教授介绍,每个月,他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参加3次研究会,与众多权威专家一起探讨病理与内视镜,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自我。“如果想要更专业的技能,肯定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仁木教授说道,他只学了3年病理学,这还远远不够,“病理医生一般都要学几十年,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仁木教授如今的专业与顶尖的技术,离不开他对精深技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

这是文章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