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老子的治国思想一直受到我国许多朝代皇帝的重视,如汉文帝、汉景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朱元璋、明朝万历皇帝、清世祖顺治等等。

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治国名言。2500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看到,治理国家跟烹饪一条小鱼,是一样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

把治国的道理和生活中的道理融会在一起,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远在我国古代的商朝,就有一位丞相伊尹向商朝的君主汤说,治理国家就像做菜,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过于懈怠,要恰到好处。

能把治理国家的学问和烹调小鱼的道理融会贯通,说明老子智慧的高深。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把自然界的道理同人生和社会的道理融会在一起论述,说明老子的哲理已经贯通了人生、社会和自然界,是对世界比较彻底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的韩非子,被后人称为最得老子思想精华者之一。他曾经很好地解释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韩非子·解老》中讲:“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这段话意思是,烹饪小鱼之前,如果把小鱼的内脏全都挖出,反复清洗小鱼,鱼的好处就会被破坏。同理,治理国家时也不要做多余的事情,政策不要反复地改变。因为这样人民会疲于应付,使生活更贫苦。所以,懂得治国之道的国君好静而少作为,很少改变治国政策,重视政策的稳定不重视变法改革。所以说,治理国家跟烹饪小鱼的道理,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非子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感觉治理国家很难的人,是因为对治国方面理解得还不够,能彻底看透的智者做起来就简单轻松了。

因为高智慧者已经把生活和社会中的大事和小事能够融会贯通,掌握了做大事和小事的共同规律,知道治理国家和烹饪小鱼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高智慧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的简单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在当代中国仍然受到重视。

我国当代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就说过,“治理国家既要有如履薄冰的自觉,也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轻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