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诗经》从内容上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从表现手法上说,又分为赋比兴三种。

这六种,又被称为诗的六义,《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宋朝画家郭思说,诗的六义,有人会写出长篇大论,但是有人却用一首诗表现出来,这个人就是杜甫,这首诗就是《初月》。

一、《初月

《初月》又称为《新月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宋朝画家郭思在《瑶池集》说道:

《诗》之六义,后世赋别为一大文,而比少兴多,诗人之全者,惟杜子美时能兼之。如《新月诗》:.......

郭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对于每一联的分析,是不是有道理。

二、首联:风之事也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位不正,德不充,风之事也。

郭思认为,杜诗的首联,风格类似于诗经的风。

诗经中的风,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有什么特点呢?其实风,更多用比兴之法。杜甫这首诗的首联,说月亮影子斜,位置还没有安定。是暗讽唐肃宗的皇帝得来不正。

三、颔联:比之事也。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才升便隐,似当日事,比之事也。

比,即赋比兴中的比。月亮刚刚升上天空,就被暮云遮住。唐肃宗宣布登基做皇帝后,身边就有了宦官李辅国这类的佞臣,勾结后宫的张皇后祸乱朝廷。

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结果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被逼自缢。据说太子李亨是幕后的操纵者。此后,唐玄宗与太子分道扬镳。自己去四川避难了。太子李亨去了灵武,自作主张登基作了皇帝。唐玄宗无奈接受了太上皇的称号,皇权、兵权都给了新皇帝。

郭思把首联说成了风,颔联说成比,是把内容与表现手法混为一谈。其实首联也是比兴之法,而比兴之法,正是很多诗经中很多国风的特色。

四、颈联:兴也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河汉是矣,而关山自凄然,有所感兴也。

比,是某物比某物,例如上面把月亮比作唐肃宗。

兴,是先写某物引起想要说的内容,很多诗词是先从景物写起。这里所说的兴,是指前面二联描写了月亮初升的景色,在颔联引起作者的感慨。

河汉虽然还是原来的颜色,但是关山凄寒,父子不和,兵连祸结,江山危矣。

五、尾联:雅颂

‘庭前有白露’,露是天之恩泽,雅之事。‘暗满菊花团’,天之泽止及于庭前之菊,成功之小如此,颂之事。说者以为子美此诗,指肃宗作。”

古诗文中,露水常常表示皇帝的恩泽。这里说白露打湿了小小的菊花,意思是新皇帝的恩泽不多,功绩也不大。

风是民间的乐曲,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两句写了天子对于臣子和百姓的恩泽雨露,以及取得的功绩,所以郭思说是雅和颂。

六、另一种解释

仇兆鳌 《杜诗详注》中,有类似的解读

《山谷诗话》:王原叔说:此诗为肃宗而作。
今按此诗,若依旧说,亦当上下分截。上四隐讽时事,下四自叹羁栖。光细,见德有亏。影斜,见心不正。升古塞,初即位于灵武也。隐暮云,旋受蔽于辅国、良梯也。河汉不改,谓山河如故。关山自寒,谓陇外凄凉。露暗花团,伤远人不蒙先被也。

仇兆鳌说,如果确实是写唐肃宗。那么这首诗分上下两部分。前四句,写唐肃宗登基前后的实际发生的事情。也提到唐肃宗皇位得来的不光彩,登基后,又受到佞臣的蒙蔽。

仇兆鳌说,杜甫这首诗的后四句,是对于自己遭遇的哀叹。

结束语

一般认为,杜甫这首诗写在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当时长安已经收复,太上皇唐玄宗也被迎回。但是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两军互有胜负。

至于杜甫这首诗是不是真的有这种含义,见仁见智。不过,后人学诗,需要注意这一点,尽量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所以,比兴之法,在写景咏物时,不可或缺。

有人问,郭思说杜甫诗有六义,怎么没有赋呢?其实咏月通篇都是赋呀,如果读者没有那么多联想,这首诗就是简简单单地赋。

赋比兴并不是非彼即此,也是相互融合的。表面是赋,里面是比兴。

@老街味道

有些古人作诗用典,专用同姓的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