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的汶上县和宁阳县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水牛山。这里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不过这“仙”并不是仙人,而是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从而使这座并不高峻的山峰很有点名气。

这里有北齐时期的《文殊般若经碑》、隋朝的《章仇造像碑》,除外还有两位历史名人的名碑,即颜真卿的《孔子讲书堂赞颂碑》、苏洵的《闵子迁庙堂碑》等。在水牛山山之顶端还有一处著名的北朝摩崖刻经,就在朝阳的立壁上,旁边还有一石窟。

水牛山摩崖刻经,刻面高2.6米,横1.95米,一共有6行,共计有52字,字径27厘米。十分可惜的是,1980年当地民众开山采用石,损毁了摩崖石经的右上角,使“舍”、“利”的全部或上半被炸掉。所可幸运的是损毁的字很少,刻经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水牛山摩崖刻经被著录下来的,可能最早是阮元的《山左金石志》。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清代大学者阮元本人并没有见到这一摩崖的拓本,更没有到水牛山一观原刻,而是当时一个叫黄小松的将资料寻寄给阮元的,因此阮元虽有著录,但未能深入研究。此后有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中又根据阮元的著录,再简略记述了一下。到后来《山东通志》详细地记录了全部经文,还加了按语。按语中说:这是正书,无年月,字体和北齐相近,在水牛山顶有北齐《文殊经碑》,这碑是王子椿书写,就是书写徂徕山映佛崖的人,和这一摩崖都是他写的。

在水牛山顶上和刻经相去不远的地方,原来有《文殊般若经碑》,因为它碑侧有“冠军将军”等字,而书刻徂徕山的王子椿就题有“冠军将军梁父县令”之款,再加上梁父县和水牛山所在地接壤,所以《山东通志》就认为是王子椿所书写。不过一般人认为,水牛山这一摩崖刻经不是王子椿写的。(参见丁冲等《水牛山摩崖刻经的书法艺术》一文)

水牛山的摩崖刻经在书法上也是自有特点的。它的字体不仅是楷书,而是有楷有隶,如有隶的波挑,但不是用得很多;而且不仅有楷有隶,还留有篆书的写法,如“能”字就很突出,也很有趣。“能”字的左边上半是小篆,下边则是篆隶结体,“月”中左边一撇是隶书的波挑,而中间曲弯的二横则是小篆的写法,且右半下面的捺,则又有楷书的写法,一字中有了篆、隶、楷三种书写成分,确是很有题味。这都是书法书体、字体在演变过程中前后相变化相承接中的自然而然的痕迹。

节自 姚淦铭 《趣谈中国摩崖石刻》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