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中世纪骑士制度已有非常实的资料,但西欧重装骑兵的起源依然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后者有可能是四五世纪民族大迁移和骑兵技术发展的一种混合物,完全可以在某些早期的记载中找到理论依据。

日耳曼社会的骑兵基础

日耳曼社会的骑兵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日耳曼骑兵的最早实证,应该是一批公元3世纪的遗物发掘。首先是考古学家发现一小支军队的武器,里有近200名长矛兵,且每人都持有带倒钩的投掷标枪和用于刺杀的长矛。其次,挖掘者发现了193个带倒钩的矛头和另外187个无倒钩的矛头,另有约1/3的军人还有随身武器。同时出土了63个腰带扣,以及原本佩在腰带上的60把剑和62把小刀。

根据学者分析,这支军队由10位或更多骑马的指挥官领导,因为出土物品还包括10根缰绳和7套马刺。如果以中世纪的标准看,似乎就是10个地位较高的“骑士”带着200多名步兵作战。但是如果把维京人昂撒人甚至爱尔兰和早期罗斯人的特征考虑在就内,我们就很难确定这些地位较高的骑手是骑马作战,还是仅把马匹作为交通工具。如果把瑞士人的情况也考虑进来,甚至他们就仅仅只是斥候或者骑马指挥作战的贵族也是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5世纪后期-6世纪初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日耳曼王国制定了大量法律。据这些法律文件描述,这一时期日耳曼人统治的社会基本上由三个等级组成:自由民、解放奴隶和奴隶。在罗马,解放奴隶的后代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民。与之不同,在日耳曼地区,解放奴隶的身份是世袭的。但三个等级之间禁止通婚,倘若有人要进入其他等级,必须公开举行复杂的仪式。这种法律分类的做法在哥特人、伦巴底人、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落中相当普遍。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对较大的自由民阶层,而非相对较小的封建贵族阶层。他们在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起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作用,在法兰克王国和伦巴底王国拥有土地,起着重要的政治及军事作用。自由民的人口为战士人口的1/5~1/3,至少在哥特和伦巴第人这样的较大群体中,参与迁徙的不是只有这些占统治地位的寡头。这些侵略性群体中至少有两个社会阶层的战士,可能相当于中世纪早期法典中所说的自由民和被释奴。

《罗马帝国陨落三部曲》--彼得希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渺小的朦胧阶段

渺小的朦胧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以早期日耳曼民族的成文法典对照发掘成果看,似乎一切都解释得通了。一名军事首领与几名较富裕的骑马自由民,带着60多名装备较好地位较高的自由民和100多名被释奴进行作战。以此推论所有日耳曼部落的作战力量构成,我们可以认为大约20000名战士中只有100-2000人有座驾,而装备相对较好的自由民是这个数字的3-6倍。

由于这一时期没有可以确定的铠甲存世,那些没有披甲习惯、马匹也不出色的骑手,应当并不能发挥后世骑士的作用。在公元357年的斯特拉斯堡会战中,阿勒曼尼人甚至要求本部酋长下马,与士卒一起步行作战。这样万一要逃跑时,酋长不能抛下民众先开溜。类似于16世纪的瑞士步兵曾经表现出了对本国长官的不信任,说队长、贵族公子、随从仆人、领3倍薪水的高级佣兵应该走在阵前,而不是在队尾喊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据罗马人的记载,不同部族在各自的发展阶段也有许多不同。几乎从日耳曼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开始,他们就以凶猛骑手的形象出现了。但骑兵的比例和重要性是一直在发生变化。从阿里奥维斯塔到切诺多玛,日耳曼骑兵尤其莱茵河流域的西日耳曼人,经常被提及骑手的后面跟着数量相当的轻装步兵。倒是东部的哥特人、伦巴第人和赫茹利人,经常被描述为拥有较好的骑兵部队。

与所有日耳曼部落一样,腾克特瑞人也勇武善战,尤其擅长于骑兵的组织。这些人的骑兵的威名并不在卡狄人步兵之下。他们的祖先树立了这种威名,后世继续保持着。他们的儿童以骑马为游戏,青年人从此争胜逞强,甚而老年人也乐此不疲。马也和奴隶、房屋及其他遗产一样,属于个人财产。只是马匹不一定由长子继承,而是由特别勇敢善战的一个儿子来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已经有一些日耳曼部落以骑兵著称。在凯撒和奥古斯的时代,罗马帝国的权贵们就招募日耳曼骑兵卫队。除勇猛忠诚之外,也有可能是外交考虑。因为把他们招募过来,就能削弱整个部落的实力,也可以当作人质增加外交政砝码。日耳曼骑兵卫队的另一个可能来源,则是随着跟罗马帝国开展贸易以及技术的发展日耳曼社会出现的贫富分化。一些原本就骑马自由民战士,因为经营不善干脆去做了佣兵。这点跟中世纪中后期一部分骑士/军士转化为佣兵类似。

如果说早期西日耳曼骑兵形象是少数配合步兵作战的凶猛战士,那么以哥特人为代表的东日耳曼人骑兵,则会在规模和作用上则可以认为是彻头彻尾的骑兵强国。他们在3世纪真正出现在罗马人面前,我们并不能确定他们究竟是以步兵还是骑兵为主力。但已经提及哥特人用骑兵搜刮粮草,步兵使用大车运送辎重并在作战时作为临时堡垒保护妇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温吉联盟3次派出军事分遣队,参与罗马的波斯战争。他们从罗马帝国获得了一些经济补偿,在1 500千米以外的边境上提供服务是一种强加的义务。人们并不愿接受,这最终导致双方交恶。公元238年,一些哥特人在多瑙河流入黑海的地点附近向希斯特里亚发起攻击,随后是一系列在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之间的多瑙河下游边境发起的攻击。

到了公元249年,巴尔干东部城市马西安诺堡被阿盖斯和刚特里克的哥特追随者给洗劫一空。接着是公元250年春天,另一位哥特领袖刻尼瓦突破了罗马边境,在位于欧斯库斯的古老军团堡垒那里渡过多瑙河。随后,他拿下了巴尔干山脉南部的菲利普波利斯,并在那里度过了整个冬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年,皇帝德西乌斯试图拦截当时正在撤退的哥特人,但却在阿伯里图斯阵亡。某种程度上,它比更有名的条顿堡森林会战失利还糟糕,早就了有史以来首位与蛮族战斗丧命的皇帝。

公元268年,一支庞大的海上远征军离开了黑海北岸。军队中有一部分是哥特人,但也包括其他日耳曼成员。新的远征军沿着北部和西部海岸移动,一路上袭击沿海城市,比如安奇阿卢斯、托米、马西安诺堡、基齐库斯和拜占庭等城市,但都被守军击退。然后,侵袭者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爱琴海。整个远征军分作三大群体,分别袭击了塞萨洛尼基附近的北巴尔干地区、阿提卡,以及小亚细亚的沿海腹地。

《罗马帝国陨落三部曲》--彼得希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哥特骑兵的崛起基础

哥特骑兵的崛起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目前可查的纪录来看,哥特人的入侵路线多是沿着山脉河流,甚至乘船沿着海岸线开展袭击。因此骑兵数量可能比较有限,毕竟使用船只大量运载马匹在此时是非常困难的,可能要到10世纪才能比较普遍的采用。或许此时的哥特骑兵,依然是少数富人的特权或者来自雇佣的游牧邻居。我们应该感谢20世纪的考古发掘,使今人在没有多少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拼凑出四世纪日耳曼社会的部分面貌。

黑海以北哥特人的居住地也十分可观,其中最大的布德斯提面积有35公顷。人们还发现一些犁耕设备,表明他们发展出了比过去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农业制度。还有一些独立发现铁犁头和犁刀,说明4世纪的人可以更有效翻土。罗马时期的波兰圣十字山和南马佐维亚,有2个最大的铁矿中心。每年可以产出800—900万公斤生铁,远超当地人口的消费能力。此外,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例如约15座公元4世纪的铁铺遗址。

《罗马帝国陨落三部曲》--彼得希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哥特人的骑兵大军养成

哥特人的骑兵大军养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农业和冶铁技术的发展,以在东欧平原上同萨尔马提亚人甚至黑海希腊人的交流,使哥特人或其他东日耳曼能普及盔甲,增加骑马作战的可能性。最终在公元4世纪,更多装备盔甲、战马的哥特骑兵,成为罗马帝国最大噩梦。

起初,西哥特人遭受到匈人+阿兰人的西侵压力和不公待遇。弗里提格便联合其他西哥特部落横扫了墨西亚行省,并释放了当地的蛮族奴隶,并在阿德里安堡他们遭遇了老对手东部皇帝瓦伦斯。罗马军营里不乏久经中东沙场装备精良的步骑兵,却在错误情报和皇帝的自傲驱使下发动攻击。当他们忙于进攻哥特人的宿营车城,将军队列成久经考验的传统阵型--军团和步兵大队位于中央,骑兵位于两翼。战斗也就沿着车仗组成的障碍物激烈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冲进了罗马左翼,其中包含西哥特本族骑兵和部分东哥特甚至阿兰同盟。他们原本在远方征发粮秣,在获悉战斗爆发的消息后直接赶到了战场,恰好攻击了帝国军队暴露的侧翼。罗马军队侧翼的骑兵在突然间遭到攻击,部分被对方冲垮死伤惨重,其余部分则舍弃步兵和皇帝直接逃出战场。

紧接着,哥特骑兵横扫了罗马左翼的步兵,将他们赶向罗马的中央和预备队。哥特骑兵的冲锋之猛烈,导致各军团和步兵大队互相挤压在一起,陷入了绝望的混乱之中。所有试图稳住阵脚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看到罗马人已经因侧翼遭袭而陷入混乱后,哥特步兵也从车城防线中冲出来发动正面进攻。御林军、轻步兵、枪骑兵、辅助部队和军团在这一压力之下,也搅在一起动弹不得。瓦伦斯右翼的骑兵看到大势已去,未做任何努力便逃离了战场。右翼那些尚且没有因为交战太过激烈而无法撤退的步兵,也紧跟着骑兵毫无秩序地溃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被抛弃在战场上的罗马步兵主力,已经在侧翼和背后遭骑兵包围,正面遭到从车城中冲出来的哥特步兵攻击。士兵们互相间是如此拥挤,甚至无法举起手臂挥舞短剑。长矛也被卡在了人群之中,根本无法将它们垂直立起来,不少士兵甚至直接在拥挤中窒息而亡。

只有1/3的步兵因行列逐渐宽松和夜幕的降临冲出了包围,跟着右翼的逃兵一起向南逃亡,瓦伦斯本人也死于本役。

《中世纪战争艺术》--查尔斯-威廉-欧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哥特人的辉煌岁月

哥特人的辉煌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会战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在一部分学者看来,骑兵尤其是重装骑兵代替了重步兵成为会战的主力。但另一部分学者还坚持认为,认为哥特一方的骑兵占了突袭的便宜。与其说是哥特人骑兵太强,不如说是瓦伦斯自己太蠢。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些言过其实。对于罗马人而言,重步兵的战斗力和装备没有太严重下降。瓦伦斯本人在早年压制西哥特人与对抗波斯时也有一定的成绩,说他是个蠢货无疑非常荒谬。至于军事体制本身,也很难说遭到了什么毁灭性破坏。因为就在不到30年前,尤里安尚能降服阿勒曼尼人并东征波斯。而在此役爆发之前,东西两位皇帝还是基本能够应对所面对的军事威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此次战役或许揭示了中世纪战争的一个规律:若有一方的骑兵被彻底逐出战场,且对方的骑兵战力基本完整,那么哪怕他的步兵较强也多半失败。因为步兵战通常不能迅速决出胜负,而步兵哪怕在正面占优势的情况下遭到骑兵在背后和侧翼的包抄也基本不可获胜。并且步兵一旦战败就很难撤退,这些特点加上步兵兵源的普遍衰败,使得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越来越依赖骑兵尤其是重骑兵进行作战。

此后,西哥特人表现出的极强韧性和凝聚力,也证明了此次胜利绝非偶然。他们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又持续了4年,包括公元380年夏天在马其顿击败了狄奥多西一世,直到达成了382年10月3日生效的和平协议。此等待遇完全是因为哥特人的军事能力,而较弱小的泰法尔人、萨尔马提亚人就受到严苛的对待,在失败后都被分配给罗马地主充当无人身自由的劳动力。在公元394年9月的冷河之役中,哥特人尽管第一天强攻阵地的战斗中伤亡惨重,依然作为突击的主力为狄奥多西一世击溃了西罗马“篡位者”欧根尼乌斯。当时的一位罗马历史学家评论说,这场战役见证了两次胜利:一次是战胜了篡位者,另一次是战胜了哥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几乎是刚从冷河战场返乡的哥特人,就在阿拉里克带领下造反。在接下来2年时间里,他们如飓风般横扫个整个希腊,让防卫完善的大城市和堡垒外任何地方都不再安全。先是向南到达雅典,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然后往北走,到了亚得里亚海边的伊庇鲁斯。经过短暂的休整,他们又在401-402年间进入意大利,随后再又回到巴尔干半岛。最终在公元408-411年间重返亚平宁半岛,成功洗劫了“永恒之城”罗马。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可大致拼凑出这一时期的哥特军队形象。阿拉里克在围困罗马城时,曾索要6000匹绸缎,因为麾下可能就有6000名地位较高的自由民战士。同时,参考自由民战士与被释奴战士比例,那么哥特大军的规模应在12000~30000人之间。

《罗马帝国陨落三部曲》--彼得希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势无可匹敌

优势无可匹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功拿下罗马后,西哥特一度重新与帝国结盟。双方兵合一处,在西班牙地区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公元416-418年,哥特人让汪达尔-阿兰联盟遭受重大打击,幸存者被迫接受阿斯丁格汪达尔人的领导。更为著名和重要的战役,则是据说决定欧洲命运的沙隆会战。由提奥多里克国王率领他西哥特士兵,构成了整个反阿提拉联盟右翼。埃提乌斯指挥的罗马人,则远在全军最左翼位置。前面反复提到过的阿兰国王桑吉班,被他们共同安置在中间,目的是让可靠的部队把不受信赖的阿兰军队用军事手段看护起来。

虽然有关沙隆之战的记载细节并不算多,但有些细节依然值得推敲。双方在布阵方面可以说是不约而同。左翼是东西哥特的亲族之战,在中路是阿提拉本部的游牧骑兵对阵战术师出同门的阿兰人,右翼则是臣服于匈人的东部日耳曼部族对抗埃提乌斯的罗马军团和西日耳曼盟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是一块平地,中间逐渐倾斜升高为一座丘陵。双方对丘陵主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因为它能够给军队提供相当重要的有利地形。由于双方军力基本都是部族首领独自指挥,因此可以进行一个简单分类,左翼的东西哥特人是步兵和较多的重骑兵,中路应当是双方的马弓手和枪骑兵反复拉锯,右翼则是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传统步兵战”。左翼构成和战术类似的东西哥特人展开了激烈的冲锋与反冲锋,中路匈人骑兵由阿提拉亲自带领,在一开始就压过了对面的阿兰人。右翼则集中了双方的步兵主力,很有可能双方都发出了震人心魄的战吼但依旧相持不下,中路的匈人在压制了阿兰人之后开始尝试包抄右翼的罗马步兵,东西哥特人在左翼的恶斗也导致了提奥多里克的阵亡。似乎匈人的胜利已经近在咫尺,但国王的死反而激起了西哥特人的血性,他们发狂一般的进攻击溃了对面的东哥特人后转向中路同阿兰人一转颓势。在左中两路都被击退的情况下,右路的步兵自然只能选择退出战场。

需要说明的是,阿提拉一方可能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代替父亲指挥的西哥特王子和罗马统帅埃提乌斯,都因为追击敌军遇险而逃到盟友营地里避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因为在4-5世纪间过于耀眼,哥特人沙隆会战后便进入漫长的相对衰落期,直到8世纪初遭到阿拉伯人征服。他们的近亲东哥特人,也在提奥多里克大王的带领下击败奥多亚克成为意大利之王,极盛期影响力甚至覆盖了原西罗马帝国领土的1/3。但无论是东西哪个分支,其骑兵强势步兵相对弱势的情况可以说是有增无减。步兵似乎不再使用大迁移时代的车城进行掩护,也逐步沦为哥特骑兵的帮手或者附庸。

为迎击哥特人的冲锋,宦官将军纳尔塞斯采用了一套似乎是由他本人所首先发明的战术。他的中央部分由精选的蛮盟部队组成,拥有8000名伦巴第人、格庇德人和赫鲁利人。他命令这些部队下马,使用骑枪进行步战。这种让披甲骑兵下马作战的战术,与后来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会战中的战术极为相似。如果再考虑到纳尔塞斯还在蛮盟的下马骑兵两翼各部署了4000名罗马步弓手,那么二者就更为相似了。这些弓箭手位置要稍微靠前一些,使阵型呈新月形。这样一来,敌军在前进时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中空地带,受到弓箭手的半包围,并暴露在从两侧而来的箭雨之中。为保护这些弓箭手,没有下马的罗马本土骑兵被部署在他们背后。最后,在先前提及的那座阵线前方的山丘上,纳尔塞斯还部署了两个骑兵支队,与主力部队呈夹角布置。如果哥特步兵跟在骑兵后方一同推进,将侧翼暴露出来,这支部队即可以对其进行侧击,将其击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午时分,哥特国王突然命令骑兵发动冲锋。他们对直向着敌军的中央前进,而没有理会两侧的弓箭手。当他们进抵罗马人组成的半圆阵型中间时,就开始成百地被从两翼而来的交叉火力所射倒。由于损失惨重,再加上数百匹或是自身受伤,或是骑手受伤的发疯战马在行列中胡乱冲撞。哥特骑士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他们冲锋的速度也因此被减缓到了极慢的程度。直到很长时间之后,哥特人才在经受了极大困难之后抵近蛮盟下马骑兵密集方阵所在的罗马战线中央。由于哥特人已经失去了一切的突然性和冲击力,他们没能击败对方的枪阵,使战斗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白刃肉搏中。哥特骑兵在数小时里反复冲锋,却始终无法打开突破口,而罗马两翼的弓箭手也始终不断地利用齐射大批地将他们射倒。本应去攻击罗马弓箭手以支援骑兵的哥特步兵,却因为担心自己侧翼会遭到纳尔塞斯左翼的骑兵支队攻击,根本没有前进到足够靠前的位置。

黄昏时分,哥特人已经彻底力竭。在进行了最后一次努力后,那些精疲力竭、士气动摇的哥特人骑兵开始撤退。纳尔塞斯立刻便派出罗马骑兵对他们发动冲锋,这些人之前根本没有投入战斗,是一支生力军。哥特人随即溃逃,并在无组织的逃亡中碾过了自己的步兵,后者在混乱中也没有散开行列以供溃退的骑兵通过,始终因惊恐而无助地停留在原地。

《中世纪战争艺术》--查尔斯-威廉-欧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骑兵为王的时代确立

骑兵为王的时代确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欧曼爵士对此战役看法,双方的战斗主要发生在孤注一掷的哥特骑兵和下了马的蛮盟骑兵之间。东罗马的步弓手仅仅是辅助,而近战步兵没有直面哥特骑兵的能力。所以纳塞斯命令蛮盟骑兵下马伪装成普通步兵,使托提拉产生误判,认为中路是不堪一击的普通步兵。同时托提拉军队的核心可能就是数千骑兵,因此他的战术就是孤注一掷的以骑兵突破敌阵然后步兵跟进。

普罗科比在他的《战争史》中,留下部分托提拉的讲话也能为此印证:士兵朋友们,我把你们集合到这里来是为了对你们进行最后的一次告诫。因为我认为,在这次战斗之后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训示了,而结果肯定是,战争将要在一天当中决定胜负。如果我们在这一战斗中遭到任何厄运的话,哥特人也将没有任何希望重新作战,而是无论哪一方面都将会因失败而有了一个不会再有任何举动的极为充分的借口。我的士兵们,听了我的话之后,要全力勇敢地作战,而不要把任何作战的能力留给另外的一次战斗,把你们的全部力量投入这次战斗,而不要保存你们的躯体去经历另一次危险吧。你们也不要吝惜武器或战马,因为它们再也不会对你们有用了。要知道,把所有其他一切消灭掉的宿命只为这一天保存了最后的希望。因此振作起你们的勇气并为崇高无畏的事业做准备吧。”就他的演讲来说也很有可能是说给他的骑兵听的,这些人既是军中精锐也是他政治势力的的骨架。

哥特军的步兵可能实力薄弱,很难派不上用场。当哥特骑兵被打败时,步兵既没有顶上去支援,也没有迎战敌军、保护骑兵。此外,根据敌方阵形的结构,哥特步兵本来有可能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爬上周围环绕的山丘,攻击敌方前出的一翼弓箭手,通过侧翼的成功影响整体战果。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哥特步兵可能在这个时期已经退化成了一群辅助单位。

《战争艺术史》--汉斯-德尔布吕克

一家独大的衰微特征

一家独大的衰微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此战中的东哥特人,因多次盲目冲锋而被打上愚蠢或者莽夫标签,那么在维苏威火山之战,则将他们此前失去的尊严和荣誉全部找了回来。

罗马人用拉丁语把这座山叫做“奶山”,在这里根本无法追踪他们,因为地面崎岖无法通行。但是蛮族立刻便后悔到那里去,因为在那里他们无法给自己和他们的马找到食物,所以开始更加感到食物的不足了。因此他们认为与其饿死还不如战死,于是他们便出其不意地出来向敌人发动进攻。哥特人首先放弃了乘骑,全都站在地面上徒步以一个深深的方阵面对敌人。随后罗马人看到这一情况也不再骑马,双方都以相同的方式列阵对峙。在我以为哥特人帖亚斯的英勇,绝不比传说中的任何一位英雄人物的英勇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是在黎明时分开始的。而易于被人们辨认出来的帖亚斯,只和身边的少数人一道站在方阵的前列,手持盾牌用长枪刺向前方。罗马人看到他以后,认为如果他本人阵亡,战斗立刻就会变得有利于自己方面。因而所有的人或者用长枪向他刺去,或者把长枪投向他。同时,他本人则在盾牌的掩护下,承受了所有长枪对他的冲击,并且通过突然进攻杀死了许多敌人。每当他看到他的盾牌插满了刺进来的长枪时,他便把这个盾牌交给他的一名卫士而换上另外的一个盾牌。在这个白天的第三部分的时间里,他就是这样地继续战斗着。

等到战斗结束时,有12支长枪插在盾牌上面,已不再能随心所欲地挥动它并反击进攻的敌人。他急切地召唤自己的一名卫士。但正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的胸部在瞬间暴露出来,并且正巧就在一瞬间他被一支投枪所击中并马上因伤重而阵亡了。但即使到这时哥特人也没有放弃战斗,而是一直把战斗继续到夜里。

在第二天,哥特人和先前一样地再次列阵展开战斗。直到黑夜,没有一方在对方面前退却,也没有一方被击败,甚至后退。尽管双方都有大量的士兵战死,而他们一直像野兽那样狂怒地把战斗坚持下去。他们相互都痛恨对方,因为哥特人清楚在进行的是最后的一次战斗,罗马人则认为自己绝不能败在哥特人手下。纳尔吉斯最终同他们达成了协议,一致同意在取得自己的钱财之后,其余的蛮族应立刻离开全部意大利并且应不再以任何方式对罗马人发动战争。

《战史》--普罗科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的哥特骑兵,并没有像游牧部落那样长于马战怯于步战。如果考虑到此时拜占庭本土步兵的孱弱和专职近战骑兵多属于蛮盟,情况就可能是一场哥特下马骑兵和日耳曼雇佣兵之间的同室操戈。

这两次尽管规模和名气都不是很大,但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此时开始重骑兵已经可以作为军队的核心。尽管在绝对数量和占比上都较低,但骑马冲锋势若雷霆,下马作战也足以充当优秀重步兵。有他们在场的情况下,普通步兵也能发挥出更高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