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阳的乡下,只要是家中年纪稍长一些的大人,几乎都会有制作米糠肠的经验。

清晨,他们从杀猪人的手里买下最新鲜的猪肥肠,将内外都仔细清洗干净后再悬挂起来,把水沥干。在院子里垒一口土灶把火生好,架一口大铁锅,锅里装上一大半干燥的米糠、谷壳,捂热后先炒出微微的植物清香,再把沥干水的肥肠埋进米糠中,刚开始翻动的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待米糠变色、气味浓郁时则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翻动。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搅动,肥肠的表皮开始呈现出暗暗的焦黄色,就意味着可口的食材即将出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肠本身的油脂和米糠在高温的激发下,散发出一股奇妙的香味。炒好的米糠肠,已拥有了与新鲜猪大肠完全不同的两幅面孔,它的表皮摸起来已不像新鲜大肠水润滑腻,而是带着韧劲、令人舒适的摩擦感;轻微的炭火烟味却并不呛人,仔细嗅来才能觉察到原来还有一股淡淡的油脂清香。而猪大肠原本那股颇有争议的气味,不用一姜一蒜,就这样被双手神奇地消解于无形。

炒好的米糠肠,还要经过清洗和晾晒,比新鲜猪大肠保存得更久;而对比烟熏制作的腊猪肠,口感稍清爽些。

浏阳人最喜爱的做法,是用茶油来蒸制。将米糠肠取下稍作清洗,一刀剪开,切成丝或段,焯水后用茶油加上姜、蒜在锅中爆香,盛在碗中,简单撒上盐、味精,再盖上一把家中自制的剁椒、撒上几颗浏阳豆豉,淋几滴醋,放进蒸锅大火蒸上十几分钟。

以芹菜搭配米糠肠,加上姜、蒜、小米辣,大火爆炒也是不错的方法。蔬菜的清香与米糠肠的干香交替,清脆与柔韧并存,也同样是纯朴自然的味道。

显然,小孩子们是无心探知米糠肠的风味如何形成的,只依稀记得大人们在大冷天里身体摇摇晃晃,守着那口大锅,汗如雨下;奔跑玩耍的间隙,偶尔能闻到那股带着淡淡的烟熏味道。这些辛苦得来的风味,是孩子们最爱的味道,干香有嚼劲的米糠肠混着豆豉、辣椒的香辣,搬进米饭里能吃上好几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也到了外出求学、工作的年纪。每每家中炒上几锅米糠肠,长辈却总也舍不得吃,只想留给孩子们。当孩子们回到乡下的家中,除了蒸上一大碗,家中老人还会将这些刻意留下的食材,塞满孩子的背包,“你最喜欢吃了,只是可惜外面买不到,你多拿些。”虽然不懂孩子们在万千世界里遇到的烦恼和快乐,但始终惦记着孩子们的喜好,要把用心做的、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这就是亲情的味道。

米糠肠工艺并不复杂,但制作起来却相当费力。机器虽好,却无法替代人工在炒制过程中的观察和把控,一个人,一口锅,一只大铲,加上一上午的时间,往往还是“标配”。随着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越来越好,愿意干这种费力活的人也越来越少。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这种来自农村的朴实手工,偶尔在浏阳风味的餐厅里遇上一碗风味十足的米糠肠,就算是一种对自己的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