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九十一》有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公元1368年,明太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让徐达和常遇春等强将向北边进攻,在元朝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广大汉族将士早就被逼到了爆发的边界线,于是当徐达等将士的铁骑攻来时,无数汉族人士纷纷倒戈攻向蒙古统治者。

最后,徐达所率领的明师成功攻入元都(现北京),元朝统治者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仓皇北逃,元朝统治正式结束。但大败于明朝军队的元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对中原大地的掠夺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统治的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元人多次对华北防线发起战争,而零碎地骚扰防线百姓的事件更是数不胜数,边防百姓和戍边将士对此苦不堪言,因此,对于明朝来说,边防就成了重中之重。

最开始,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领的强悍军队的威名尚在,蒙古内部的瓦剌和鞑靼两族又忙于内斗,因此,明、蒙边界尚算安稳。

但当戍边林因为烧柴取暖而被悉数砍伐,而蒙古士兵又全部重整旗鼓大幅南攻,因为没有戍边林的阻挡,以极快的速度兵临都城时,统治者们终于意识到了戍边林的重要性,与植树防边的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

一:成功阻挡元人进攻步伐,让明军“不战而胜”的戍边林

1.因迁都而被大肆砍伐的戍边林木。

明朝建国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驱除北边蒙军,大振国内民心,多次派兵深入北边作战,每每战胜方归。在大明朝强悍的军队震慑下,以及北边繁茂的戍边林的保护下,大明与蒙古的边界线还算平和。

但当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他为了加强中央对于当时华北东部地区的控制(河北、山西部分地区在唐朝时被辽人占据,东北地区在宋朝时被金人占领,这两个地方后来实际上一直处于异族控制之下),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现北京)。

他的这一决定虽然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加强了中央对于华北东部地区的控制,但同时也造成本来分布相对平均的北部防线向北平收缩,戍边重点线为了重点保护京都而变成了纵身的V字形戍边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此时的京都几乎相当于直面蒙古铁骑,而让这种危险局面雪上加霜的,是朱棣在迁都后,都城北平骤然加剧的柴火需求。出于就近原则,离北平最近的戍边林就成了第一柴火来源。

而当自然形成的戍边林被砍伐殆尽,蒙古人又都通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就此拉开帷幕。

2.对于边防力量被蒙古兵大幅削弱的明朝来说,戍边林至关重要。

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军队成功挥师南下,直冲京城,明英宗当即被俘,这场战争虽然最后因为蒙古内部各族内斗而不了了之,但却对明朝的军事力量,尤其是边防力量造成了巨大打击。

这场土木之变让朝中臣子意识到明朝的边防力量已经大不如前,于是他们纷纷向统治者提出建议,重新种植戍边林,同时对砍伐戍边林的行为制以重罪。

可惜的是,朱祁镇并没有意识到戍边林的强大力量,因此也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到了嘉靖(明世宗朱厚熜)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时,蒙古铁骑再度攻至,在严嵩的人的唆使下,嘉靖皇帝为了保存中央的势力,选择通过让凶残的蒙古人在北京城外肆意掠夺来换取都城内的平安。

当蒙古人满载而归后,臣子们再度提出种植戍边林守卫边防的想法,意识到边关守卫力量薄弱的嘉靖皇帝听取了建议。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朝廷下令后,在蓟镇(明朝防范北虏的九边重镇之一,现从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一直到北京居庸关)的士兵们立即“沿边墙内外虏马可通处”种“榆柳桃杏以固边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每当蒙古兵试图进犯时,其马骑都被林木所挡,成功帮助边防士兵“不战而胜”的戍边林加深了明朝统治者植树防边的思想。

二:改善戍边将士们生活的戍边林

1.与拦马杂树一同种植的桃杏。

在统治者下令种植的树木当中,对比起榆树和柳树来说,桃、杏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是阻挡虏马。事实上,在当时,寒冷干燥的天气加上通过层层剥削所剩无几的军费,使得戍边将士的生活十分困苦。所以,种植桃杏还有给戍边战士补充营养,提供口粮的作用。

2.一定程度上改善戍边战士经济状况的戍边林。

当蒙古铁骑忙于内斗,无暇进犯的时候,戍边战士也能通过过剩的桃、杏来换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戍守边疆是一项极其辛苦又极其枯燥的工作,稀少的军饷让士兵们无法得到及时补给,因而身体逐渐疲弱,以致无法与强壮的蒙古族相对抗。

而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让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安抚将士们,统治者在戍边林种类的选择上特意加入了桃、杏一类可以补充饥渴、改善经济状况的果树,以及桑、枣一类能够充饥、提升生活质量的树木。借此改善当时戍边将士身体不好,战斗意志薄弱的情况。

三:为何明朝会对华北地区的植树防边重视起来?

1.因土木之变几乎被蒙古铁骑消耗一空明朝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前期,因为有“(平虏)功贯古今第一人”的名将徐达,有“所向披靡”的常遇春,有率领他们成功击灭元朝,并在其后数年数次派兵向北攻打的明太祖朱元璋,因此,明、蒙之间的防线较为安稳,在华北一线天然生成的戍边林也就自然没有引起统治者们的注意。

后来,明成祖在没有正确地估计蒙古战力和明朝边界防护的真正实力的情况下,为了将曾经被异族所占领的华北东部地区重新纳入中央的统治,决定迁都北平。

这一行为不仅导致华北沿线边防线因为重点守护天子而大幅缩拢,同时也导致原本是天然屏障的华北防护林因为宫廷内部的柴火之需而被大量砍伐。

没有了天然戍边林的阻止,而瓦剌又利用向明王朝的虚与委蛇成功斗倒了鞑靼。当瓦剌聚集大量兵马挥师北下时,戍边将士被快速击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几乎所有的明朝尖锐军事力量都在这场战争中毁于一旦。

经此一役后,明朝元气大伤,华北沿线边防彻底从主动转为被动。而没有因为这场战役建造戍边林的明王朝在后来的庚戌之变再次受到惨烈教训,于是嘉靖皇帝终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建造戍边林。

2.为了安抚戍边将士而种植的戍边林。

《明史·卷九十一》有记载,说防范蒙古的华北防线“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在这绵延数万里的边境线上,戍守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肉身抵抗严寒。华北边界线上物资匮乏,在高强度的工作后又得不到及时的营养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当时戍边的将士们大多通过各种手段不去最恶劣的边境线上,只有少量士兵因为找不到办法而被迫坚守岗位,这部分士兵的身体在过度劳累下自然一天比一天弱。据《明宣宗实录》记载,当朱棣下令让戍边将士砍木当柴薪送入朝廷时,军中竟然出现了“多逋逃”的情况。

很显然,当这项任务被发布后,负责砍伐树木的必定是那些人微言轻的守在岗位上的战士,早就被逼到绝境的他们不得不通过逃跑来换取生存的可能。后来,土木之变让统治者开始大力整改边防布置,严加惩罚“躲懒”的行为。

而经历庚戌之变的嘉靖皇帝则在戍边林植株的选取中加上了能为戍边将士补充营养的果木,和能让他们通过边境贸易改善生活的经济树木。

3.因明成祖朱棣的一个决定而不得不提高守陵编制的天寿山皇家陵墓。

因为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皇家陵墓的地址势必要重新选取。经过众多风水大师的测算,明成祖最终选择了天寿山这块三面环山的福寿之地。并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正式动工。天寿山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区内,在明朝时,这个地方正位于防范蒙古骑兵的边界线附近。

早期在天寿山内栽种树木其实是为了遵循墓制。但后期,当蒙古铁骑数次成功进犯后,天寿山皇家陵墓的守卫规格被大幅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识到戍边林重要性的统治者们在其各自在位期间,全都发布过禁止砍伐陵墓树木的圣旨。明武宗朱厚照甚至宣布,只要有敢砍伐陵墓树木者,必须处以极刑,这种极其暴烈的指令。

四:总结

明朝对华北地区的植树戍边思想重视的原因是紧邻华北边界线之外,骁勇善战磨牙吮写的众多蒙古部落。

虽然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明朝将士们将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彻底打败,但北逃的蒙古族人从未放弃过重新占领中原大地的想法,因此,在明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内,蒙古族一直找机会对明朝华北沿线地带进行侵犯。

其中,让明朝军事实力大幅损毁的土木之变和让中央统治者饱受屈辱的庚戌之变让统治者终于清晰深刻的意识到戍边林的重要性。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建造戍边林后,戍边林数次成功拦截蒙古铁骑的事迹也让统治者们对于植树防边的思想更为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