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道》:叶梅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引发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的思考。生态文学以文学方式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作家叶梅近年创作的系列散文是值得关注的生态文学作品。

在叶梅散文集《福道》中,可以读到一幅幅跨越五湖四海的生态图景。她作品中的生态谱系一部分植根于她最熟悉的长江三峡流域,如《龙船河》《清江夜话》《神农架的秘密》《三峡花雨》等篇章;更大的一部分则走出“乡愁”,走向了更为开阔的生态地图,如从北国的《根河之恋》到南疆的《海南,有一条河叫陵水》,从西南的《万物生长》到东北的《一只鸟飞过锦州》。她的目光不仅流连在原生态的森林、草原、河流、村落,也聚焦在惠州、福州等一些沿海城市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调和。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自然的真诚心灵,以及将美丽中国的梦想植根于精神深处的执着。她的书写丰富深挚,带着读者一起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

叶梅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她的作品频见于各大报刊。她的散文《福道》将福州市流花溪沿线恢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具体鲜活的人、景、事中展开一幅城市生态画卷。文章以郊野福道的建设故事为线索,展现人们在保护河流水系同时改善人居生活的辛勤付出和宝贵收获。《根河之恋》成为201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在文中所写到的大兴安岭,当地人如今特地建起一大片“根河之恋纪念林”,请游客种下树苗,目前那里已成为生态保护的标志林。《一只鸟飞过锦州》用“鸟的迁徙”这一别致视角讲述辽宁锦州的生态故事,以拟人化的描述将读者带入鸟类世界,展现出女作家特有的温度与细腻。

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外生态文学的永恒主题。作者在以优美文笔呈现生物多样性千姿百态之美的同时,也探讨生态问题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呼唤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回归“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状态,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学思考。唯有求得人与自然和谐,才会有城市和乡村的天朗气清,也才会有人的幸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生态文明,可谓福之道。《福道》对生态文明和人类未来的深思,饱含作者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景。

生态文学离不开创作者细心的观察、用情用力的写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许多多的中国生态故事值得生动讲述:不同地区生态建设的特色实践、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大自然对人类生态建设的回馈……《福道》开辟了新的视野,我们期盼作者进一步拓展题材,寻找和书写更有代表性的故事,希望她把那些略显简短的篇章更充分地展开,希望这些生动的当代中国故事流进更多读者的心田。

我们还热切盼望更多有热情、有抱负、有实力的作家投入生态写作的蓝海,描绘美丽中国,传播生态理念,让天蓝地绿水清化为深刻的人文情怀,共同铺设更加宽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福道”。

(作者 刘友宾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 )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4日 20 版)

福道》带给我们的生态思考

邱华栋 /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文学是一种人类进入到现代、后现代社会之后,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文学。叶梅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先知先觉者,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这不仅在于她的脚力雄健,也在她的笔力万钧。收录在《福道》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都可以说是一篇篇的范文,其信息量大,眼光和视角独到,语言富有感染力,带给我们多重的思考和享受。

这与叶梅丰富的阅历有关,因为她不仅自带土家族文化的天然灵性,也有长期博览群书的厚度,还有多年修炼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现实观照,近年来,她还担任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更有独行天下、饱览山河的知行合一的精神。所以,在一篇篇文章中,她才能够集神话传说、史传异闻、民族信仰、现实与未来于一体,带给我们关于生态、关于自然、关于人和土地、关于我们和地球之间的全方位的打量和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思考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处境,以及人与未来的关系。经过一轮轮的哲学思辨,也是由于经历了20世纪后半叶的几十年较为快速的现代化发展与现代性启蒙,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供应链全球化、资源能源全球化,这使得人类命运成为一个共同体,因此,作为对环境的深度思考,生态问题已经不啻为文明的一种标尺甚至是文明本身。

在叶梅的这本散文集《福道》中,我们看到,从小溪到内河,可谓江海河溪相连,海潮江水相通,再到水源污染、环境治理,最后,一条条“绿色血管”步行街与“蓝色血管”互通,古老而又年轻的福州演绎了什么叫做“百通才会促使百业兴旺,政通人和”。内河是大自然的馈赠,步行街道是人类的努力,一种自然、一种人文,自觉地交汇在一起,才是这个有文明也有蒙昧的地球上,属于“生态”的完整意义。叶梅以《福道》这篇提纲挈领的文章,引领了生态散文的新趋向,带有象征和隐喻色彩的书名“福道”,也成为她的这部散文集的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奔着幸福生活的福道走,我们必然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和生态保护观念息息相关。

诚然,从全球范围内看,蓬勃的生态觉悟其实是被深重的生态灾难这个严峻现实所催发的。事实是,全世界几乎所有雪山的雪线都在逐年上升,具体原因至今未明,有说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因为污染造成的臭氧空洞,因为过度开发……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是人类活动在加剧其形势的恶化。这意味着生态底线在受到威胁。

可以说,每一场干旱,每一场洪涝灾难,都让人撕心裂肺地领略了生死的熬炼和大自然的残酷威严。灾难作为必要的转化器,终于唤醒了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但这种敬畏之情,岂不是过于功利与现实?人类必须严肃地拷问自己:一定要以血与泪的代价,我们才能够唤醒自己沉睡的生态良知吗?

于是,叶梅更是以她内心的焦急和深情,去走、去看、去听、去想、去写。在叶梅的这本散文集中,这样的思考闪光而又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也许才是我们人类面对生态时更应该拥有的胸怀。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支撑的生态思考,依然是狭隘的,因为天地万灵,还是围绕着人的命运打转,人类才存在在这个星球上多少个年头呢?!我们流下的所有泪水,仅仅是对自我命运悲怆的廉价感伤,而不触及真实的智慧和文明。这个问题,叶梅深入地观照,并以她的广阔的视野,涵盖了人类之外的自然伦理世界。在她的笔端,森林河流,湿地氧气,不仅仅是自然赐予我们的自然景观与生存依托,还属于所有的生命。这就是叶梅不断地以一种娓娓道来却很急切的观察思考呈现所告诉我们的。

对自然和生态的尊重,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离不开这种追本溯源、不忘初心的意识,而这确确实实是自然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烙印。叶梅想告诉我们的是,到今天,经济体量已经是世界第二的中国,既不能追求经济上的短视利益,也不会屈从于全球背景下的西方文化,走自己认定的路,就是任何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景象。

正如长江江心砥石傲然,经历了无数冲刷而屹立如初,才叫做民族的精神砥柱。

(邱华栋,小说家,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等12部作品)

( 来源: 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