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勤劳的动物,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而在牛身上,也有很多秘密需要人类去探索。

牛奶和牛肉是美国人的三餐标配,数据显示,美国人每年对牛肉的需求可达5000万吨,面对庞大的需求量,供应必须要跟上。

在经验的累积下,美国人也开创了一项养牛先河,他们通过在牛身上挖洞的养殖方式,保障了每年的市场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不解,在牛身上挖洞,会在哪里挖?为什么要在牛身上挖一个洞?牛难道不疼吗?挖洞的真相是什么?

关于奶牛

所有的母体哺乳动物都可以产奶,牛也不例外,奶牛作为哺乳动物中产奶的佼佼者,早在远古时期,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约2000多年前,荷兰培育出了体型大、奶量大、易驯化的荷斯坦牛,这种奶牛很快就成为了产奶冠军。在1999年时,荷兰本土的荷斯坦牛平均产奶量可达8000千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奶量惊人的荷斯坦牛作为原牛走向了世界,经过各国培育,形成了冠以本国国名的荷斯坦牛。

比如我国,在引进荷斯坦牛后,再与黄牛结合,培育出了更适应中国环境的中国荷斯坦牛,发展至今,我国奶牛的个体产奶量,一年便可达到15000千克,而目前国内的奶牛存栏数量,中国荷斯坦牛超过了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求量更大的美国,选择直接引进荷斯坦牛,并很快博得了农场主的喜爱,形成了美国荷斯坦牛。在先进技术的养殖下,美国奶牛的产奶量更猛,个体产奶量一年最高可达30000千克。

除了荷斯坦牛以外,还有更赛牛、娟珊牛、瑞士褐牛及爱尔夏牛等奶牛品种,经过各国培育,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奶牛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养牛,会把洞开在牛的哪里?

当你吃火锅时,肯定吃过必点的菜品——毛肚,只需要七上八下即可食用,你可能不知道,百叶状的毛肚就是牛的4个胃之一。

作为食草动物,牛的天敌可不少,在没有被驯化时,牛为了躲避天敌,它们吃草几乎不咀嚼,就把草料送到了第一个胃——瘤胃里储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瘤胃里栖息着很多细菌、真菌和原虫微生物,牛养着它们,它们帮助牛消化,但瘤胃不具备消化腺,也不能分泌消化液,作为反刍动物,当牛感觉安全时,它会把瘤胃中的食物返回嘴中充分咀嚼。

牛的第二个胃为网胃,网胃就像一个目数多的筛子,上边分布的黏膜作为感应器,当食物可以通过时放行,食物较大不宜通过时,会对挨着的瘤胃发出刺激信号,从而产生反刍作用。

第三个胃为瓣胃(也叫重瓣胃),它就像一个水泵,可以将前边两个胃的食物继续浓缩,当吸干大量水分和养分后,可以将食物研磨稀碎。毛肚就属于瓣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的最后一个胃叫皱胃,就相当于人体的胃,属于真胃,皱胃可分泌大量的胃酸、消化酶和黏液,是对前三个胃的化学性消化,当吸收大部分食物能量后,食物到小肠再次吸收,残渣到大肠,最后排掉。

美国相关专家研究发现,将牛的瘤胃充分利用后,可提高牛进食的效率,要怎么利用呢,“瘤胃开窗”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在牛身上挖一个洞?

牛的瘤胃就相当于一个发酵罐,这里栖息的微生物,一边分解食物中的粗纤维,一边产生气体,时间越长,瘤胃就被气体胀得越来越大

正常情况下,牛都可以通过各种食物中和排出,可是,当牛大量进食了谷物、豆类或半干不湿的红苕藤等胀气食物时,瘤胃会被撑得特别难受。

而且,瘤胃中的微生物们也在边吃边排,气体越来越多,如果反刍不彻底,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和微生物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过牛的人可能深有感触,当牛肚子胀气时,躺着一动不动,十分可怜。主人们只能采取人工催吐、化学麻醉或凿子敲打等方式帮助牛排气,但这些方式均是听天由命,因此,牛一旦胀气,死亡率将非常高。

就算牛不胀气,平时也会误食一些铁丝、石头、树枝、塑料等难以消化的异物,如果反刍不出来,也有可能造成牛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牛生病后,进食量少了,就会饿死瘤胃中的原虫,即便靠药物治疗,牛恢复了健康,可原虫的大量死亡,也会造成食物中的纤维素得不到充分分解,可能会再次影响牛的健康,以及缩短牛的寿命。

如果我们在牛的瘤胃上开一个洞,以上问题都可以解决。

当牛胀气了或吞入了异物,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清理的方式,将瘤胃中的食物或异物全部清理出来,加快牛的消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牛生病了,我们可以将药物直接投到瘤胃中,加速药物分解。

如果牛厌食了,我们可以将大量肠道菌群直接投到瘤胃中,加速食物分解,刺激牛的味蕾。实在不行,可以直接将饲料投到瘤胃中,帮助牛进食。

在日常喂养中,也可以通过观察瘤胃中的消化情况,化验瘤胃中食物的信息素,可提前知晓牛群中的细菌感染情况。比如,牛容易感染沙门氏菌、黄曲霉,如果提前知晓,可以直接将药物投入瘤胃中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难道不疼吗?

1928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农业学院开创先河,实验出了第一头“瘤胃开窗”牛,通过研究,牛对挖洞的排斥性并不高,且挖洞成本可接受。

很快,这项技术被美国各大农场纷纷效仿,大家也研制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挖洞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降低食物感染和人群感染,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参与手术的人员不得有呼吸道疾病或传染病,在挖洞前,也会将牛饿上2~3天。

正式手术时,全程做好消毒防护工作,当把牛麻醉后,主刀医生会找到瘤胃所在之处(瘤胃在牛第13根肋骨之下),将这里的皮肉全部切除,然后嵌入橡胶筒,最后缝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术后的24小时内,牛不能饮水,人们会投喂抗菌药、减痛药,会对伤口处消毒处理,3~5天内少量饮水,正常进食。

而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橡胶筒的盖子完全封闭,即便开孔观察,也要做好消毒工作。

大约30~45天后,伤口全部愈合,就代表手术成功。基于术前有麻醉,术后也持续投喂减痛药,对比人类的手术,相信牛也一样,术后会经历一个痛感逐渐降低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挖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所谓“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在奶牛身上挖一个洞,也是利益所驱使。

奶牛的一生很悲惨,尤其是母牛,当母奶牛经历第一次分娩后,才能分泌出乳汁,初乳、末乳和营养不良乳,都是不提倡食用的,初乳就只能靠乳牛吸吮,一般不超过一星期,就会面临“母子分离”的悲痛画面。

如果乳牛是公牛,养殖场就是它的归宿,如果是母牛,它将继续留在农场,等待日后产奶。对于正常情况下的奶牛,一年中挤奶时间顶多4~5个月,人们将奶牛商业化后,挤奶时间提升到了10个月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延长产奶时间,人们会在奶牛分娩第一胎后的3个月左右,对奶牛进行人工受孕,奶牛不像人,它可以一边怀孕一边产奶。

当预产期的前两个月,因肚子中牛犊的营养需求高,人们会停止挤奶,会让奶牛休息两个月。而这两个月,就是奶牛一年中唯一不需要挤奶的日子

想想都可怕,一头奶牛要被连续挤奶300天,如果身体素质不好的话,是扛不住的,更何况这种岁月要经历7~10年(一头奶牛的黄金产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奶牛再也挤不出高品质的牛奶时,它就会像她历任“儿子”一样,被送往屠宰场,最终端上餐桌。

而“瘤胃开窗”的饲养方法,更多也应用于母奶牛身上,要想牛奶品质好,必须要保障奶牛吃得好,睡得好,必须要身体健康。

在人类的干预下,母奶牛就是一头产奶机器,甭管它是厌食吃得少,误食异物,还是肚子胀,或生病了等情况,只需要在瘤胃中一通操作,一切影响母奶牛的健康问题,都可以有效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将正常牛不敢多吃的谷物、豆制品等高营养饲料,频繁投喂,就算奶牛的身体出现状况,也能从洞口快速解决。

届时,母奶牛会疯狂产奶,据统计,美国的一头奶牛,在300天之内最高能挤出30吨牛奶,就算平均到每头,也在20吨以上,这是我国奶牛产奶量的2倍有余。

这就是“瘤胃开窗”带来的好处,同时,奶牛的一生,也让人十分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美国的部分农场内,也把公奶牛全部进行了“瘤胃开窗”,这样就缩短了肉牛的成长周期,使牛能尽快出栏售卖。

总的来说

美国推崇“瘤胃开窗”养牛法,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毕竟将资源有效利用,是美国人的一贯做法。

而牛作为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在我国寓意非凡,对于这种被迫成长,被迫产奶的方法,之所以没有在我国推广,是过于残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牛肉不是我国的主食,只要正常饲养和照料,供应完全能满足需求,完全没必要这样做。

你们认为美国这种方法可行吗?奶牛的一生悲惨吗?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