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周边,错落分布着17座陪葬墓,其中有3座已经考古发掘并对外开放,分别是永泰公主陵、懿德太子陵和章怀太子墓,而永泰公主墓就是现在的乾陵博物馆所在地。永泰公主李仙蕙,字秾辉,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女皇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卒于701年,后来又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陪葬乾陵。李仙蕙最初册封为永泰郡主,在其父李显复位东宫太子后,时年15岁她以郡主身份下嫁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妇。李仙蕙与武延基婚后情好甚笃,并与世子李重润关系密切,三人经常在一起饮酒聊天。其间正值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李重润与武延基对二张的嚣张十分不满,颇有微词,后来被张氏兄弟的耳目探知,接着张氏兄弟将此事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将李重润、武延基、李仙蕙召入宫中,并命人将三人毙于杖下,此时永泰郡主李仙蕙刚满17岁。

《新唐书》中说,三人是被武则天缢杀的。而《旧唐书》则说,武则天将三人交给李显处置,李显胆战心惊,便令人将儿子、女儿、女婿勒死,向母亲交差,以保全家人性命。无论是哪种说法,三人都是因张氏兄弟,而丧命于祖母之手。李显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蕙为永泰公主,并将他们的墓尊称为“陵”。永泰公主陵在发掘时,墓志铭上有“珠胎毁月”的字样,这表明,李仙蕙并不是被乱杖打死或缢杀的,而是死于难产。但李仙蕙难产而死的日子,与兄长和丈夫被杀前后仅差一天。也许是李仙蕙在惊悉丈夫死讯后,胎气受惊而早产,受了惊吓和刺激难产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陕西省文管会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尽管曾被盗掘,但出土文物依然很丰富,出土了包括陶瓷器、金属器、石刻在内1300余件文物,但玉器数量却相对较少,盗掘劫后残留在甬道盗洞口下北部的10件玉器。其中有7件是唐代玉佩的配件,另外3件中,1件为战国晚期至西汉的谷纹玉珩,1件为东汉时期的镂雕螭纹出廓璧残件,1件为魏晋时期的走兽游鱼佩。走兽游鱼玉佩,玉质灰白泛青色,长11厘米,高6厘米。上部为一镂雕行进状怪兽,怪兽张口翘鼻,眼作三角状,颌下有髯,短颈,背部有三个橄榄形凸起,身侧镂雕流云纹,尾部下垂并卷曲;四足踩在中部一长条状物体上,在长条体等距并列钻有三孔;下连一条游鱼,鱼短尾分叉,一面有阴刻鱼鳞和鳍,另一面只有细阴线。这件玉器可能是用于组佩的上端起到平衡提挈全佩的作用,因此有学者将其命名为珩。对于此怪兽的形象,一直令人费解,结合山东滕州汉画像石的类似题材,大胆猜测此怪兽可能是水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獭是一种哺乳动物,穴居在河水边,昼伏夜出,善于游泳和潜水,擅长用伏击的方式捕鱼,在古代又有“水狗”之名,得名正源于它嗜好水生鱼类的食性。古人在认识到水獭食鱼特性后,开始驯养水獭捕鱼,水獭是继鸬鹚之后又一被驯化用于捕鱼的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南朝梁的《本草图经》中记载“江湖间多有之(水獭),北土人亦驯养以为翫”,可见至少南朝时就有了驯化水獭的技术。而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走兽如果确切认定为水獭的话,那就会把人工驯养水獭的历史提前到了汉代。唐代张鷟的《酉阳杂俎》中提到:“元和末,均州陨乡县有百姓……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出。”到了13世纪,马可波罗的记录再一次夯实了这些记载的真实性。晚清时期长江三峡一带的渔民也驯化水獭帮助捕鱼,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有人还在湖北宜昌见到了水獭捕鱼的残存,在当地一些渔船尾部,总是有一只水獭专职负责在夜间驱赶鱼群入网。渔民训练它们,让它们将鱼群赶到渔网中,从而捕获更多的鱼,这曾是亚洲很多国家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水獭变成濒危动物,帮助人类捕鱼也就无从谈起。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魏晋时期走兽游鱼玉佩和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的题材太像了,这不就是“水獭捕鱼”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