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九九”歌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总结的智慧结晶。它简单顺口,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又蕴含科学道理和使用价值。
“九九”指冬至后的八十一天,称“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
“数九”最早的文字记载,相传为南朝梁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和生活实践中,人们还编出不同版本的“冬九九”歌,以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如流传于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民间的“冬九九”民谣:“一九二九不动手,三九四九寒气流,五九六九河垂柳,七九雨水至,八九始惊蛰,九九再一九,遍地耕牛走。”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所以流传在北方民间的“冬九九”歌与南方不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歌谣中的“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都是物候,就是从人的冷暖感觉,江河的冰冻,柳树的报春,鸿雁的北飞,来确定季节的交替变化。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人们据此以掌握农时、搞好农业生产。“冬九九”歌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把“九九”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及民风民俗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冬九九”歌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
冬至日是“阴盛至极之日”,应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也是寒冷期的开始。谚语说:“冷在三九”,有的地方“九九歌”中说:“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三九四九常在农历腊月初,所以又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
古人认为,“九九”期间的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如有谚语:“四九雨雪杀虫儿,七九雨雪养虫儿。”如果在“四九”期间天下雨雪,可杀死各种虫儿,有益庄稼生长;若是在“七九”期间下雨雪,各种虫子会很快生长起来,预示着庄稼会歉收。
更有趣的是,我国民间还流传着各种形式的“冬九九”文化活动。如“写九”: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个字,先双钩成幅,于每年冬至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个字九笔,每天写一笔,每填写完一个字便过去了一九,九个字填完则九九八十一天尽。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还要用白色细笔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因此,当“写九”完毕,便有了一份这一年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还有一项活动,画九:画“九九消寒图”,画素梅一支,花九朵,八十一瓣。从数九那天起每日用红笔涂染一瓣,素梅红遍,九尽天暖。也有画一表格,九行八十一格,交九后每日画圈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格满寒消,谓“九九消寒表”。还有写九体对联的:“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把这些字描成空格,每天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寒尽春来,叫做“九九迎春联”。这些有趣的活动,在寒冷天气中,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挨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就快到春暖花开之时,到那时万物复苏、透露出勃勃生机,所以“数九”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和向往。
三九四九是北方最寒冷的日子,也是解放军指战员练兵的好时机。他们通过苦练三九,磨练意志,增强本领。歌曲《冬练三九不怕寒》就是官兵苦练三九的生动写照。歌词中写道:“摸爬滚打我不怕,身手流血我不苦。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要问我们为什么,为了大地春常在。”(■丁贵林)
来源:解放军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