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既是我们判断肾脏损伤的工具,也是造成肾功能恶化的元凶之一。一般来说,尿蛋白越低越好。

部分肾友的尿蛋白降不下去,多是因为检查不彻底、诊断不明确。每一位尿蛋白难降的患者,都要做4种检查:

定性、定量、定位、定因。

如此才能精准诊断、有的放矢。

第一步:定性

定性检查(尿常规蛋白加号+),针对体检以及蛋白尿疑似者,主要目的是判断尿蛋白的“有”“无”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性检查,也能反映尿蛋白大概是多少:加号(+)越多,尿蛋白的浓度也就越高。一般来讲,浓度越高、尿蛋白漏得也就越多。

只是这样判断尿蛋白多少不是很靠谱,有的患者尿液过于稀释、有的是过于浓缩。稀释尿液2+的患者,可以比浓缩尿液3+的患者更重。

所以看尿蛋白定性结果,一定要看尿比重(尿液的稀释程度)。如果尿比重异常,定性结果的可信度就不高了。

另外,每一个加号的跨度都比较大。同一个定性结果,可以横跨轻度、中度,或是横跨中度、重度,确定不了病情严不严重。

这就需要做定量检查,准确判断尿蛋白是多少。

第二步:定量

定量检查,主要是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于有需要的患者,也会检查24小时白蛋白定量、尿蛋白/尿肌酐比值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是使用单次随机尿,比24小时尿更方便,但准确性会打折扣,一般会有50%以内的误差——这个误差虽然可以忍受,但已经是在挑战肾科医生的忍受极限了。业内对这个检查的评价,褒贬不一。一般我们建议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是评价尿蛋白漏出多少的金标准。

世界上没有100%的纯金,少数情况下金标准也会受挫。需要注意的是肉眼血尿,这会把血液成分——血红蛋白也算到尿蛋白定量里面去,影响病情评估。肉眼血尿患者,建议暂时先检查尿白蛋白定量,不受肉眼血尿影响。

尿蛋白程度:

1g以内为轻度;

1-3.5g为中度;

3.5g以上为重度。

定量结果虽说是越低越好,但也不可强求太低。当尿蛋白降到0.5g以内之后,肾功能恶化风险比较小,就达标了。再往下降的获益就很小了,反而药物副作用更加凸显。以0.5g为界,穷寇莫追。

部分肾友诊治不得要领,尿蛋白长期不达标,怎么办?

第三步:定位

定位检查,是看尿蛋白是从肾脏的哪个部位漏出来的,诊断肾脏的受损部位、受损程度。

定位检查包括:

尿蛋白组分检查

尿蛋白电泳检查

肾穿刺活检

尿蛋白电泳准确性欠佳,肾穿刺具有创伤性,有条件的话最好是检查尿蛋白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诊断肾脏受损部位?

肾小球漏出来的尿蛋白,是大、中分子蛋白,比如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等。

肾小管漏出来的尿蛋白,是小分子尿蛋白,比如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等。

通过定位检查,可以发现受损部位是肾小球还是肾小管,还是球管俱损。

第四步:定因

诊断尿蛋白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肾盂肾炎、狼疮、紫癜、乙肝、干燥综合征、基因缺陷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尿蛋白是因为某种病因继发而来,需要处理病因。有的病因很隐匿,于是漏诊病因、归为“原发性肾病”,往往治疗不起效。

定因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伴随症状、前驱感染史、家族史,必要时进行特异性检查、肾活检、基因检测。

这“4步走”,对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顽固性蛋白尿患者。

从病因缓解、到尿蛋白缓解需要一段时间,一般可以允许尿蛋白存在3-4个月,但长期存在是不能忍受的。尿蛋白定量持续不达标,会损害肾功能,很容易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