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一张老照片引得无数人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上的姑娘,光洁的额头,清澈的眼眸,弧度柔婉的脸庞上一抹微笑,带着黑白照片藏不住的少女感。

照片上的少女名叫张安中,是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的长女。

看似清秀柔弱的她,却拥有很厉害的成就:复旦大学教授,神经药理学家,曾被中国药理学会表彰为“对中国药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药理学家。

12月10日,著名影星陈冲发文哀悼去世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照片,人们才恍然,原来陈冲张安中的女儿。

在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中,张安中容颜已然憔悴,笑容却依稀可见当年的韵致。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人生在世,容颜会衰老,生命也有凋残的一天,可内在的修养和才华从不会被岁月夺去,反而随时光沉淀传承,并滋养着下一代。

01

教育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做

是让孩子看到你相信的事

1932年,张安中出生于上海,父亲张昌绍是药理学奠基人,母亲史伊凡则是知名社会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昌绍

史伊凡从不因女儿年幼,便随意纵容。

用陈冲的话来说:“想跟姥姥打成一片,是有门槛的。”

史伊凡的卧室很狭窄,左右两边墙靠着书架,上面堆满了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伊凡

每当张安中看完一本书,跟母亲聊起书里的故事,母亲才会满怀兴致地跟她聊天,或用书里的情节和她开玩笑。

张安中6岁那年,父亲前往美国进修。

史伊凡不愿与丈夫分离,带着张安中去照相馆拍了张合照,然后对她说:“想妈妈的时候就看这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张安中搬进祖父家里,母亲飞越太平洋去和父亲相会,此后每周寄信给她。

后来说起这件事,张安中没有觉得母亲不疼自己,只是觉得她“很洒脱,即使做了母亲,依然敢于追求幸福”。

1941年,日军侵占上海。史伊凡立刻与丈夫放弃了在哈佛修到一半的课业,赶回国内,回到张安中的身边。

回国后,张昌绍被上海医学院任命为药理学副教授。当时,上海医学院已迁至重庆,张安中跟着父母来到重庆的歌乐山。

在上海,他们是大户人家,住着宽敞舒适的宅院。而到了歌乐山,他们却住进了竹片泥巴盖的矮房里,每到冬天,墙角便“呼呼”地灌冷风。

父母的生活态度丝毫没有变化,每天一下班,他们便钻进漏风的书房查写论文,两人套着棉服、踩着碳炉,就着摇曳的油灯相对而坐的画面,深深印在张安中的脑海。

张安中20岁继承父业,进入上海医科大学,而在教育子女方面,她则完美继承了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张安中的女儿出生。

在张昌绍心中,女儿的样子就是女孩最美好的样子,期待外孙女也能成为一样的人。

于是,他给外孙女取名“陈冲”,寓意就是“第二个阿中(张安中的小名)”。

张安中不教所谓大家闺秀的规矩,而是任由女儿自己去玩,偶尔鼓励女儿多看书。

在她看来,“一个女孩读书读得好,比嫁人嫁得好要重要许多。”

有一次,上海市报业协会会长吴芝麟带陈冲去北京参加节目。等把陈冲送到家,一家人也没如他所想的那样,围着孩子问寒问暖,而是各做各的。

他不由感慨:“这个家庭,在整个上海都比较特别,从老的到小的,都有种独立的气质。”

教育,不是向孩子灌输各种戒律,以此期望他们达成某种目标,而是把那些自己相信的事物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02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是最大的成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为人父母,首先是成为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写在最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