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一天,随着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传出的一声婴儿的啼哭,47岁的毛泽东喜得一位“千金”,老来得女,高兴之余,毛泽东给女儿起名字叫“李讷”,“讷”字来源于毛泽东最喜欢的一句孔夫子说的话,“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用“李德生”的名字,来掩护自己,便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也延续了李姓,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安全,在此之前与贺子珍所生的女儿取名“李敏”。

1942年,毛泽东从杨家岭搬到枣园,小李讷已经可以到处跑了,那个时候的毛泽东非常忙,但对女儿的疼爱,一点都没有少。

李讷可以自由出入商讨国家大事的办公室,可以在爸爸工作的时候,缠着爸爸讲故事,当然也会拿着爸爸的笔到处乱画。

看到可爱的女儿撒娇时,毛泽东从来不会发脾气,而是乐在其中,总是将小李讷抱在怀中,“爸爸有事情要忙了,只能讲一个小故事哦,听完,你要找妈妈去咯,听话是好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革命事业,李讷经常跟着爸爸到处转移住处,这就造成了即使到了上学年龄,也无学可上,只能靠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无事时,教她学习一些简单的字或者算数。

直到新中国成立,李讷才有了学校上,不用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住进了中南海,从此后,有了更多的人围绕在她身边,除了父亲的爱,还有哥哥姐姐等人,也有专门的服务人员。

这时的她像一位“小公主”一样,每天不用再为了吃喝发愁,还可以在北京西郊育英学校安心地学习文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放学回家,父亲毛泽东还会跟她与姐姐李敏一块在中南海散步,夕阳西下,杨柳湖畔,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位女儿,谈古论今,发表着对朝代更替,国家兴衰的观点,有时毛泽东还会诗兴大发,吟诗一首,给女儿们讲他诗词的含义。

当然,女儿们对父亲的了解,也只能放在父亲的层面,对于父亲那些国家大事,她们也不太懂,只是觉得父亲是一位伟大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秋天,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虽然大学还是在北京,但是,这时的毛泽东却要求女儿住校,不搞特殊,只允许周末可以回家,不准乘坐小汽车。

李讷在学校里吃穿用度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并没有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女儿搞特殊。有一次,因为李讷在学校搞活动会很晚才能骑自行车回家,作为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就觉得夜里一个女孩子不安全。

便私底下偷偷过去接李讷,没想到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了,将李银桥批评了一通,李银桥将自己的顾虑给毛泽东说了一下,毛泽东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独自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银桥就嘟囔了一句“别人的孩子,敌人不感兴趣,毛泽东的孩子,国民党特务可是很感兴趣呢!”

毛泽东一听乐了:“不许接了,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子回来。”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特别是最困难的1960年,全国上下日子过得紧绷绷的,学校里也好不到哪里去,李讷每天也是饿着肚子上课,每天吃的都是清汤寡水的。

那一年,毛泽东7个月没有吃上一口肉,常常是一盘马齿苋(野菜)便是一顿饭,一盘子炒菠菜就支撑工作一天,而且更严重的是他的脚踝部已经出现浮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李讷回家吃饭,由于在学校里总是吃不饱饭,导致身体也是非常不好,面黄肌瘦的,卫士尹荆山就交待后厨将平时的米多下一倍,还弄了简单的四菜一汤,什么辣子、霉豆腐等。

毛泽东就问李讷的学习情况,并问学校的伙食怎么样。李讷说,“我的剂量老是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油水还不够大师傅沾光呢,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噜叫。”

毛泽东还开玩笑说,“大师傅掌勺连我也管不了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饭菜上了以后,李讷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一碗大米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觉得这是世间最美味的饭菜了,也顾不上父亲的问话,不停地扒拉桌上的菜。

毛泽东看到这一切,也不再问话了,默默地看着女儿,也不再吃饭,而是放下了碗去读报纸,将报纸遮住面。

李讷也顾不上这些,很快将饭菜吃了个精光,还说“尹叔叔,还有汤吗?把这盘子涮涮,被浪费。”

尹荆山拿来热水帮李讷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涮了喝。后来,卫士们觉得李讷太苦了,就请求能不能照顾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直接道:“不可以。同全国人民比较来说,她还算好一些。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

由于之前小学中学上的都是干部子弟学校,同学都是干部子弟,身上或多或少也有很多干部子女的作风,比如傲慢,自高自大,看不起人等习惯。

平时毛泽东教育子女“要夹着尾巴做人”,与其他普通人要打成一片。

到了大学,李讷身边不再是干部子弟,而很多同学都是普通人家出身,由于干部子弟的作风,导致她很难融入集体,与同学也很难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苦恼,痛苦,忧伤之情,她以书信的方式向毛泽东表达了出来。在1963年1月4日,毛泽东给她进行了回信,在信中,对她的改变进行了肯定,并给予了一些期许。信是这样写的:

“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又娇生惯养所谓干部子弟,你就是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后来,李讷又给毛泽东回信,说自己要改变自己的缺点,并进行了自我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15日,毛泽东又给李讷回信,信上说:

“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交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李讷下去劳动锻炼,在征求毛泽东同意后,下到了当时的农村。那时的李讷已经三十岁,是该考虑婚姻问题的年龄了,毛泽东对李讷择偶标准要求很简单,“希望子女不要找高干子女。”

其实也有人给她介绍过对象,李讷所在地江西省进贤县五七干校的党委书记曹全夫,就经常给她介绍人选,李讷总是表示要找一个农民干部,没有合适的人选。

李讷的性格又比较内向,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与外人交流,这也造成了她的婚事一拖再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缘分这东西总是无声无息地就到了,正在李讷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地在五七干校锻炼时,有一个青年进入了她的世界,大家都叫他“小徐”。

小徐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经常邀请李讷一块打球,散步,还帮她干农活,处理生活中的一些杂事,由于小徐的活泼开朗,给性格内向,孤独无依的李讷生活增添了阳光快乐。

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日久生情,李讷恋爱了,这一消息惊动了五七干校的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可是毛泽东的女儿,怎么可以跟一个服务员谈恋爱,这不管是学识,还是家庭背景都相差太大。

小徐是东北人,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的,也挺机灵,初中文化,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火车站的扳道工。

五七干校的领导也不敢耽误,就将这件事上报给毛泽东,几乎同时,毛泽东也收到了李讷关于她和小徐婚事的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9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118厅长沙发上,把李讷的报告看了几遍,可是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意思,最后还是问了带信的人,并认真地听了男方的情况。

当听带信人说,他们两个感情基础很好,是在艰苦劳动建立起来的,他们都愿意结婚后,毛泽东用铅笔重重地批了同意。

李讷与小徐在五七干校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毛泽东还送给他们夫妇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婚后,他们夫妇还在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儿子“小宁”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爱情的甜蜜遇到生活的柴米油盐后,也只能变得平淡乏味,所以,只有真正的情趣相投才能成为感情的保鲜剂。

而李讷和小徐的兴趣爱好,家庭出身背景完全没有相交点,恋爱时的甜言蜜语,也早已经时过境迁,变得寡然无味。

李讷是北大高材生,爱好读书,经常和毛泽东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而小徐就是一位服务员,没有多少墨水,又好动,坐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增进彼此的感情,而且是间隙越来越大,差距隔阂都冒出来了,最后导致婚姻走向了灭亡。

离婚后,孩子归李讷抚养,改姓李。

由于这次失败的婚姻,给李讷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身体也变得不好,甚至连工作都无法继续。

1976年10月,也就是在毛泽东去世后,李讷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一座四合院内,带着儿子独自过着平民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之间要操持家务活,在这上面一向外行的她,不得不挑起生活的大梁,拉板车买煤球,排队买大白菜,儿子课余时间还要帮她洗衣做饭。

由于当时的工资太少,为了过日子,有时候要将旧书卖掉换钱,给儿子买肉,一天最多花一毛钱。

这时候,因为远离了政治,与李讷来往的人很少,其中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是看着李讷长大的,会经常带着妻子韩桂馨来看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韩桂馨看到李讷一个女人忙里忙外,又是拉煤球,又是修房子的,觉得太为难她了,就有意给她再重新组建一个家庭。

1983年,李银桥在北京遇见到了多年前的老战友王景清,他们都曾是中央警卫团工作人员,交谈中发现王景清单身,妻子跟他离婚了,身边还有三个孩子,只是孩子们也都各自成家了。

李银桥觉得王景清这人不错,为人老实忠厚,政治和文化水平都较高,虽然比李讷大十几岁,但更懂得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就将王景清介绍给了李讷,没想到两个人还真有缘分,就成立了新的家庭。当时的王景清是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参谋长,后来退休后,也就将关系转回了北京。

王景清虽然比李讷大13岁,但是却非常关心李讷,基本上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买菜做饭,修理房屋,打扫卫生都不让李讷干。连门口卖肉的人都夸赞王景清,“你来了,李讷的生活好过了,以前她买肉都是一毛的买,都不知道怎么切!”

王景清就不同了,一次就买2斤肉,而且存储着分顿吃。

两人还有共同的爱好,都对历史感兴趣,王景清自己还出版了一本书《神府红军游击队》,李讷和王景清都喜欢隶书和篆书,经常在一块切磋书法,还经常在一块散步,健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讷由于从小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去医院,曾经前往解放军305医院途中的公交车站,总能看到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车,这就是王景清和李讷,为了方便李讷去看病,王景清还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骑着三轮车带着李讷去看病,

他们走在人群中,没有人看得出,他们曾经辉煌的经历,更像是隔壁邻居家的两位老人。

2021年3月1日,王景清去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