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自信心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信心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家庭里的培养、学校里的锻炼和社会上的强化。

所谓家庭里的培养,主要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家庭内的个体个性特征的高度尊重和接纳,对其错误、缺陷的高度宽容,对优点、成就的真诚肯定。

如果那一个家庭缺少这样一种教育,那么这个家庭的个体尤其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的自信心。任何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承认,人的自信心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与发展起来的。

自信心的发展非常像一颗种子成为一棵大树的过程。成为大树的首要条件就是种子必须破土发芽,而种子破土发芽的前提是温度与湿度适合。得

对处在自信萌芽期的幼儿来说,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就是合理的爱,而合理的爱绝不是溺爱,也不是不爱,溺爱和苛刻的要求都会将一个人的自信心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人的自信心一旦在萌芽期就被扼杀,以后就很难再形成。

幼儿形成自信心萌芽的标志是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倾向于积极乐观,如他们会认为自己比较聪明,受人喜欢,自己具有一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己不太惧怕困难。

自信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幼苗期”,这是自信心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最易遭受破坏的时期。

这一阶段,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点,学会有针对性地肯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如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事之后,父母对孩子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爸爸妈妈非常高兴看到你能够做出这件事。你其实比自己想象得更优秀!”

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会转化成孩子心灵巨大的力量,使他们的自信心迅速茁壮成长。

记住,幼苗不仅有快速茁壮成长的特点,也有脆弱易毁的特性。一般说来,在家庭里培养起来的自信心是比较稳固的,但即使再稳固的自信心也会在学校不人性的环境下遭受彻底的损毁。

学校也是人生自信心发展的最要的环境。如果老师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即使在他们表现最糟糕的情况下也能对他们保持爱心与耐心,那么他们的自信心也能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而如果老师对孩子采取不人道的教育方法,动辄打压孩子,否定多于肯定,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损毁。

自信心的形成始终遵循着“先是别人给予,然后自行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当自信心完全形成,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之后,即使狂风巨浪也不易催毁它。

自信心除受环境的决定性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个体的脑生物特性。

已有研究证明,中枢内神经递质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活动水平对自信心确实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一个中枢多巴胺能与5-羟色胺能低下的人是很难通过环境因素建立起自信心的。

所以,保持中枢高水平的多巴胺能与5-羟色胺能是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些人泡在表扬与鼓励声中也无法自信起来,而另一些人饱受各种打击,遭遇无数失败却能保持自信,就足以证明脑生物特性对自信心建立和发展具有多么大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自信心是建立在优势或优点的基础上的,但我认为建立在优势或优点上的自信心并不是真正的自信心,因为这种自信心会随着优势或优点的丧失而崩溃,真正的自信心应该建立在灵魂深处,而这种自信心是无条件的。

自信心的核心是一个“信”字。“信”就是确定的意思,又含有“诚实”和“依靠”的意思。而“信心”本身的意思就是“由心来确定”。

谈到“信”字,没有任何书有《圣经》说得精妙。《圣经》上说:“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所望之事的实底。”

这是对“信”的本质最好的描述。“信”不需要证据,不需要条件,“信”就是在内心中对自我价值、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的潜能以及自己在诸事上的能力无条件的确定。

真正有信心的人内心的语言是“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尽管目前我身处困境。”而没有信心的人内心的声音常常是“如果我能取得像巴菲特那样的成就,我就会很幸福。”

有信心的人与没有信心的人区别就在于有信心的人会把信心放在前面,而没有信心的人则会把成就的假设放在前面。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