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纯文学的市场不如网文中的男频向朝堂、江湖题材,女频向爱情、玄幻等题材火热,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纯文学话语的兴起,强调的是文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所希望带给读者的是心灵的颤动和思想的撼动,以期成为读者回味无穷的精神佳肴。

而网络文学,则更多的是满足市场需求与读者偏好的快餐性质的写作。当大热网络IP被改编搬上荧屏,纯文学和网络文学所争夺的土壤又多了一个竞争指标:影视市场的偏爱程度。

网络IP改编影视作品成市场红海

人文艺术思想是否应当让位于商业流量密码?

由于中国网络文学产生的广泛影响,21世纪的文化多样性被打上了鲜明的互联网烙印。作为IP源头,网络文学本身便凝聚了内容价值、粉丝价值、营销价值。这种价值被资本关注到,近年来,晋江、起点等门户网站所出产的网文IP成为资本宠儿,大批逻辑严密,想象力丰富,拥有大量粉丝基础,具备影视化潜质的作品相继被搬上荧幕,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和观众见面,其中不乏优质佳作,为用户带来影视盛宴。

这其中,既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司藤》《陈情令》等热播仙侠玄幻剧作,也有《知否》等精致考究、兼顾朝堂与日常的古装剧,亦有《少年的你》等青春题材电影,更有《大江大河》等反映社会时代变迁和历史波澜进程的现实题材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网络IP改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达了对网络IP影视化的顾虑:“大部分玄幻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只能用到10%左右的内容,很多甚至只保留人物关系和基本人设。如果作者能构建出完整的世界观,且人物设定有特色,那情节发挥空间其实很大,但这类小说往往容易套路化,大量同质题材必然带来审美疲劳。”

网络IP改编电视剧多存在浅薄轻浮、过于注重商业价值而轻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问题, 2021年像《司藤》《雪中悍刀行》这样口碑质量兼具的网文IP改编作品并不算多,情节悬浮的“玛丽苏”“霸道总裁”等“套路剧”依然充斥荧屏,甚至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拜金、浮躁的不良导向。向上向善、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有待加速培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网文IP的火热也使得大量写手涌入试图分一杯羹,网文市场呈现高度工业化和强竞争状态。不少网文作者为满足青少年用户喜好,人物与情节架构呈现出流水化、脸谱化特质,产出质量堪忧。而头部IP作者的较多作品均已完成影视化,网络IP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现实问题。

艺术审美意象的回归

电影与文学互学互鉴的脚步从未停歇

网络IP改编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荣的过程,其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则未可而知。一批有敏锐市场眼光的制作人已经关注到了网络IP走向精致的内卷化、白热化竞争市场,将视觉重新转向纯文学作品IP上。

其实早在网络IP被资本关注前,纯文学IP,原本就是影视剧创作所挖掘的富矿和改编的原动力。中国电影自诞生起就和文学有着深刻渊源,最早可追溯到鸳鸯蝴蝶派文学与早期电影的联系,而纯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不乏佳作,带给一代人深刻影响。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在豆瓣评分9.3分,成为无数人入驻豆瓣所标记的第1本佳作。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全景式地表现当时中国各阶层的城乡社会生活。于1990年被首次改编为影视剧,在央视1套2套相继播出。2015年,这部经典剧作再次被搬上荧幕,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领衔主演,斩获白玉兰奖、金鹰奖、飞天奖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着》《红高粱》《芳华》《白鹿原》《霸王别姬》《天下无贼》……这些纯文学作品影视化的成功案例,在斩获高口碑、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让纯文学作品乘着影视媒介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在网络IP改编作品兴起之后,纯文学改编市场逐渐被挤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觉醒,我们的文化特质本身也逐渐走向隽永蕴藉,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户审美品位的提高呼唤着纯文学改编作品的回归。 在审美革新的背景下,既有文学形式又具现实关照维度,既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故事创意性的纯文学小说改编被提上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前三大平台发布的2022片单上,我们可以看到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等经典纯文学小说的身影。如爱奇艺系列片单公布了路遥小说《人生》、梁晓声小说《人世间》、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的改编剧。腾讯2022年片单则将余华的《文城》和金宇澄的《繁花》纳入日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制作均采用了极精良的班底。如《繁花》是由王家卫执导;《人世间》则由梁晓声亲自担纲编剧,已于中央电视台1套和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网友直呼其为“2022年剧王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贾平凹的《秦腔》、苏童的《黄雀记》、王蒙的《这边风景》、徐则臣的《北上》等也宣布将进行影视化。现实主义底蕴浓厚、精神内核深刻是纯文学不可比拟的优势,而这些作品的影视化也无疑成为纯文学爱好者所期待的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深层次来看,这也是人们审美偏好对于艺术性的回归和对于商业性的超越。曾经,电影对人的精神世界是有深刻影响的。而现在网络IP改编影视作品更多影响的是人的业余生活,成为人们碎片化时间的一种娱乐消遣。纯文学IP的回归,是对影视作品文学性、思想性偏废的一种自然矫正,也是电影走向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向。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纯文学IP距离雅俗共赏还有多远

当遇到了适宜改编的好故事,如何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荧屏形象,又充分考验着影视人的转化能力。色彩的直接表现、光的氛围与象征意义、画面语言的表达,都成为影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保留了原著《妻妾成群》封建批判原旨的基础上,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张艺谋式美学系统,给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思绪发散,堪称文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对于作家们来说,他们在写作中往往更注重自我的表达和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话题的思索。而影视剧更追求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主题的有效输出,将作者个人性的“我的”生命经验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和共情意蕴的“我们的”故事,是“拍什么、怎么拍”层面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拍摄一部影视剧要考虑的因素,比创作一部纯文学作品要多得多。

且在市场更为浮躁功利、资本方希望在快周期内改编出具有深远影响力作品的今天,纯文学改编并不占优势,这意味着编剧和导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雕细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2021年大热纯文学IP改编作品《第一炉香》为例,这本源自张爱玲名作的影视改编作品,由许鞍华执导,从一传出影视化消息起就被寄予厚望,然而自其选角曝光之后就开始充斥着负面评价,电影上映之后更是褒贬不一,豆瓣评分仅有5.0分。“选角简直是灾难现场,男女主做作的表演毫无化学反应,再华丽的装披在不适合的人身上也是一种审美降级。” “整个电影不仅没有拍出来张爱玲作品半点精髓,还又拖拉又现代化,更是拍成了台湾狗血言情剧。”华丽而精致的服化道,并没有掩盖其在内容叙事上的本质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我们也相信,一部主题意蕴足够深刻的文学作品,经过成功的可视化改变之后,带给用户的影响是巨大的。影视剧受众多为青少年群体,正值其形成是非观和审美价值的时候,一个IP的爆红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因此,影视剧改编除了商业成功外,还要带来正能量。纯文学作品相比网络文学来说,经过了时间沉淀,在尖锐、深刻、强大的社会主题与人文关怀、思想深度方面驾驭更为从容,如果能经过好的影视改编,将带给青少年更具有心灵震撼意义的启迪与影响。

在过去,影视向文学借力,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度。而现在,在剧作蓬勃、文学式微的年代,很多优秀纯文学作品则需借助影视化力量,实现超越性影响。有若干纯文学作品成功改编的珠玉在前,影视从业者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文化产业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改进创作,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并非绝无可能。经过时间沉淀打磨,商业和艺术是可以形成一条相辅相成的平衡之路:艺术缪斯能够孕育商业价值,商业利益也可催生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