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四、五年前参加了某写作工作坊,主题是关于旧时租界留给今日上海的种种影响。交流时不禁发现,无论是沪上土著,还是新上海人,对于十里洋场的认识:不是原法租界的绿树成荫,花园洋房,就是外滩雄伟壮观的万国建筑群,再或者又是近些年渐成网红的愚园路、新华路等等。但无论如何,杨树浦,丝毫不被认为属于洋场的范畴。
只是,相较于愚园路、新华路等“越界筑路”道路摇摆于华界、租界之间的身份,杨树浦一带则是如假包换的上海公共租界东区地界。这片以今杨树浦路两侧为主干的沿江区域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站在“网红”的视角下,这里的确不那么“洋场”。
近代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住宅,杨树浦一带虽不乏分布,但更简陋的广式里弄,乃至棚户简屋的广泛存在,以至于直到改革开放初,“下只角”的标签,依旧萦绕左右。
工业味,是杨树浦在过去百多年上海城市变迁中的最大特征,也是如今漫步这片城市空间,众多历史印迹留给人们的第一观感。
杨树浦路东首,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一直都是黄浦江畔重要的地标,而它们的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杨树浦电厂”。作为近代上海电力工业的翘楚,杨树浦电厂曾在远东地区傲视群雄。自1913年建成以来,为这座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保障,发电量一度占上海地区总发电量的70%,不夜城的绚烂,源自于此。时至今日,曾经轰鸣的发电机组早已“偃旗息鼓”,但漫步杨浦滨江,保留下来的这两座烟囱与厂房,无疑是杨树浦与十里洋场间相互关系的最佳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树浦电厂 本文图片除历史资料均由作者提供

杨树浦煤气厂旧影

杨树浦煤气厂

杨树浦水厂

1933年3月30日《申报》刊载的英商自来水公司上年度营业报告

2017年,杨浦滨江西段2.8公里贯通,人们欣喜地发现,一条沿着水厂南侧围墙而建的滨水栈道横空出世,滨江美景与水厂的城堡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普通民众也得以第一次从江面的角度,来观察这座与上海城市演变同步发展的工厂,见证曾经十里洋场之中,属于杨树浦的那份别样的工业之美。
事实上,也正是随着滨江岸线的逐步贯通,杨树浦的不少历史印记在城市更新中得以重现天日,再焕新生。
位于杨树浦路南侧的“毛麻仓库”,如今已是杨浦滨江的热门景点。这栋红砖外墙,立面简洁的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建筑,已有百多年历史。从建成之初归属于英商东方纱厂,到此后被荣氏家族收购改名申新七厂,1949年后又先后改为上海第二十棉纺厂、上海第一丝织厂,直至1990年代末国企改革,这处工业遗存为上海纺织工业服务了将近80个春秋。伴随着滨江开放,城市更新,这栋仓库建筑所承载的工业文化再次焕发了新生,使得人们得以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到那段十里洋场背后的杨树浦工业往事。
滨江岸边,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毛麻仓库周围,无论是见证了近代现代沪上造船业发展变迁的上海船厂,还是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造纸厂天章记录纸厂,旧日的船坞、厂房与如今焕然一新的城市滨江融为一体,新旧对比之下,杨树浦的历史底蕴与岁月沧桑,尽显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章记录纸厂

永安货栈

漫步杨树浦,行走滨江岸,带上“考古”的眼光,翻看陈迹背后那一段段的旧日往事,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变迁的样貌,在这里变得愈加丰满。码头的喧嚣、机器的轰鸣,杨树浦,洋场的另一种味道,上海城市精神的另一张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