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历史上枣木繁盛,盛产小枣,在河北省的一百多个县市中,它是唯一个以境内物产命名的县份。

相传,周康王曾在这里“巡枣林,赏枣花”.赵惠文王秋巡,住在枣强,津津有味地品尝煮枣。因为盛产枣,智慧的先民们掌握了用枣热制糖料的技术,这就是史书记载的“煮枣油”。我想,煮枣油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糖稀吧。那些熬糖的匠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城邑,史称“煮枣城”。汉高祖刘邦就曾封功臣革朱为煮枣候。史载,北魏年间,冀州僧人法庆起义,率兵攻占煮枣城

那个尘封在历史烟尘中的煮枣城位于何处,它和先民们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通过和枣强县地方志的朋友交流,得知历史上的煮枣城在今城西的宅城一带,具体是在城西的段宅城村,还是在城西南的寺宅城、刘宅城一带,因为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努力想象着那个逝去的煮枣城的容颜:城外应该是茂盛的枣林,一条小河从枣林中穿过,春天满树米黄的枣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枣花落在水里,连河水也有了淡淡的香气;秋天,颗颗红色的枣儿挂满枝头,姑娘们采集了成筐的红枣,运到城内的作坊,经过匠人们的精心熬制,满城都弥漫着甜甜的气息,成坛成坛的糖料运往各地,滋养了先民们的容颜。

寻访中,我们首先来到城西南的寺宅城村。村子位于索泸河东岸,村民以王、张二姓居多。据说村中原有一座福临寺,村子因此而得名。杨宅城和王宅城、刘宅城三个村子分别位于它的东部和南部。我们穿过村子和索泸河之间的大片的杨树林,来到位于河东岸的一座二十多米高的沙岗,上面长满了野生的枣树和栗树,许多树龄在百年以上,成群的喜鹊不停地起落,一种静谧而古老的气息弥漫在这里。村里的朋友告诉我们,过去这里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岗,上面长满了枣树,后来人们取土,沙岗越来越少,现在就剩这几座了。这一带基本保持了古索泸河两岸的风貌,传说中的煮枣城也许就在这一带。

我们没有找到煮枣城旧址的一点痕迹,而提起用枣熬糖的事情,村民们都一脸愕然。一位96岁的老铁匠告诉我们,寺宅城村出铁匠,太上老君被奉为铁匠行业的祖师爷,因此村东修了一座老君庙。过去每年正月初八,老君庙前起庙会,庙会兼有劳力市场的功能,铁匠们揽了活儿,一般都在庙会上选择搭档。正月十六出门前在庙里焚完香,就带着工具上路了,直到年底才回来。村民们世世代代以打铁为生,还没听老辈人说过用枣熬糖的事。

那么位于城西的段宅城是否保留着煮枣城的一些历史信息呢?这个位于索泸河西岸的村子,因在明永乐年间,一群山西移民为选择兴旺之地定居,取名“段择城”,后演化为段宅城。村子在清代曾出过一位双榜进士。一位村民朋友说,过去在索泸河边,有成片的沙丘和枣林,现在已经很少了,他没听说过煮枣城的事。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变迁,用枣熬糖已成为历史,煮枣城代表了一个逝去的年代,但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与枣有关的地名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它们在岁月的积淀中已形成一种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来源:《云旺走笔——衡水人文掬萃》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谢谢!